“可憐天子出天花”的同治皇帝死因的種種傳說。
在眾多的死因版本中,流傳最廣的,便是同治皇帝逛窯子染了梅毒,年紀輕輕便一命嗚呼了的那一個。
同治皇帝就其個人來說,出生在帝王之家,享受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獨尊榮光,過著“鐘鳴鼎食”的生活,沒有兄弟競爭便順利地登上皇帝寶座,這是他人生的喜劇。但是,同治也有人生的悲劇。
同治皇帝6歲到14歲期間,每天應景做皇帝,到養心殿擺樣子,兩宮皇太后垂簾聽政。他還要抽出半天時間,到弘德殿讀書。同治皇帝從小沒有得到嚴父的教育,母后皇太后與聖母皇太后都沒有文化,不得教育皇子讀書的要領。她們常在重華宮漱芳齋辦事、傳膳、聽戲,沒有給同治皇帝以文化的薰陶。同治皇帝貪玩,不愛讀書,“見書即怕”,不好學習,沒有長進。他的師傅教他學習看奏摺,但他“精神極散”;聽講奏摺,也極不用心。他的伴讀奕詳、奕詢,本意在陪同讀書、互相激勵、彼此切磋,實際上往往代其受過,起到“殺雞嚇猴”的作用。在課堂上,“無精神則倦,有精神則嬉笑”,實在是一個頑皮的學生。同治皇帝到十七八歲的時候,“摺奏未能讀”,連“在內背《大學》皆不能熟”。
作為對這種枯燥無味的帝王生活的反叛,同治皇帝的生活開始變得放縱起來,他既近女色,又好男風,或著微服冶遊。御史王慶祺給他進“小說淫詞,秘戲圖冊,帝益沉迷”。他常到崇文門外的酒肆、戲館、花巷。野史記載:“伶人小六如、春眉,娼小鳳輩,皆邀幸。”又有野史記載同治皇帝寵幸太監杜之錫及其姐:“有閹杜之錫者,狀若少女,帝幸之。之錫有姊,固金魚池娼也。更引帝與之狎。由是溺於色,漸致忘返。”據記載:醇親王奕擐曾經泣諫其微服出行,同治皇帝質問從哪裡聽來的?醇親王怫然語塞。又召恭親王奕忻,問微行一事是聽何人所言?答:“臣子載澄。”同治微行,沸沸揚揚,既不能輕信說其有,也不能斷然說其無。
而這一次林義哲從文祥口中得知了同治皇帝死因的真相,雖然比起歷史上“滿身瘡痍”的死法,這一回同治皇帝的“精盡人亡”顯然要幸運得多,但作為伴讀的恭親王的兒子載澄和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