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部分

和材料,客觀來講是人們經常都可以看到的,但是艾豐寫來卻扣人心絃。開篇時艾豐列舉的事實就很讓人觸目驚心:

你可知道:為了保證北京供水,密雲水庫去年秋季已經停止向天津送水,為此,國家不得不花大量投資,引黃濟津,到天津的水每方合一元多錢。

你可知道:為了保證城市和工業用水,京郊水庫從去年6月就停止給農業供水,為此,郊區1981年糧食減產1�6億多斤。大興縣蘆城公社因缺水稻穀減產一半。社員說:“一噸水,到我們這兒就是一噸稻穀。”

你可知道:北京市一年用水量為47億噸,而1981年6月至今年6月這個年份,只有可用水32億噸,欠缺三分之一。

北京市水利局領導同志告訴記者:郊區84座水庫,絕大部分沒有蓄上水;十三處一個流量以上的大泉已經乾枯。我們驅車田野,親眼看到幹沙刺目的河床和無水亮底的引水渠道。史書上有過記載的十三陵九龍池,如今是亂石一片;元初郭守敬“白浮引水”的白浮泉,現在只能從乾燥的沙土中挖出那些當年口吐清泉的石雕龍頭。

北京有些地方已經嚐到了缺水的苦頭,自來水變成了“夜來水”。人們把鍋放在龍頭下面,夜裡鍋一響,趕忙起來接水,滿樓叮噹亂響,呼號喊叫,影響第二天上班。住樓的人不得不添置水缸。甚至管水的市水利局大樓,去年夏天有一度二樓都上不去水。

件件事實告訴我們:必須重視水,必須重新認識水,不然,是要受大自然懲罰的。

接著艾豐對水作為一種資源從三個角度,即數量角度、質量角度、使用角度來加以概括,並且用了一種新的表述方式進行了論述:數量——“無限的迴圈掩蓋著有限的數量”;質量——“低廉的價格掩蓋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使用——“各自取用掩蓋著水資源是一個整體”。於是,人們就感覺深刻了,包括一些專家們也稱讚艾豐:“這些內容都是我們知道的,有許多就是我們跟他談的,但他這樣一寫,我們都感覺很新鮮。”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半條合格”的經濟部主任(4)

這篇作品的特色,就是把確鑿無疑的情況和事實,充滿感情的描寫和呼籲,冷靜深刻的分析和歸納這三者有機地糅合在一起了,既給人感性的激動,又給人以理性的認知。這篇只有兩千多字的作品,一直被人們牢牢地記著,特別是在北京缺水問題越來越嚴重的今天,人們仍然記得這篇發自二十四五年前的作品。

多側面報道

艾豐談到“經濟述評”產生和發展的歷史背景時,把它歸結為社會生活的變化。社會生活的複雜化、多側面要求新聞報道的多側面,而述評這種體裁,最適合體現多側面報道的思想和要求。1987年他專門寫了一篇新聞學論文《論多側面報道》,主要提出瞭如下觀點:

一、在社會生活日趨複雜的今天,記者的任務是兩條——報道和解釋。新聞價值既來自報道,也來自解釋。所謂解釋就是要求有深度報道或解釋性報道。

二、要改變過去把新聞報道簡單地分為“表揚稿”、“批評稿”的報道辦法。那樣的分類,說好的一概說好,一點問題也不說,客觀上必然發生“拔高效應”;說壞的一概說壞,一點“好話”也沒有,必然產生“過重傷害”。應該寫一種綜合性的多側面的報道,根據事實情況做多側面的報道和分析,才可以避免新聞報道中由於報道方法不當產生的片面性。

三、對已經約定俗成的寫先進人物的“缸杯法”作出分析。艾豐認為,一個大缸裡面含有半斤糖,喝起來有點甜,但不太甜。我們用提煉的方法,把水分去掉,把一缸水濃縮到一個杯子裡,裡面還溶有半斤糖,這時再喝起來,就會甜得“齁”人。沒有喝過缸裡水的外人,不會提出問題,認為水就是這麼甜;喝過缸裡水的人就會提出疑問,認為杯裡的水不是缸裡的水了。一個先進人物多年做的好事,我們打破時空把它們凝練在一起,就會產生這種“缸杯效應”,對此我們應該有清醒的認識,並在報道方法上加以改進。

艾豐之所以更喜歡使用經濟述評這樣的體裁,其原因也就在於此。

艾豐說,新聞是現實生活的反映,探討新聞的改進和改革,不能不首先注意研究現實生活的發展和變化。

常聽見這樣一種說法:“現在的人不像五十年代那麼單純了。”其實,人的“複雜化”,正是“生活複雜化”的反映。這種變化,也很難用單純的“好”、“壞”兩個字來評價。

怎麼辦?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