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在四化建設中居於什麼樣的戰略地位?
建設城市只是發展工業嗎?
城建就是蓋房子嗎?
城市發展只與城裡人有關嗎?
……
這其中的每一個問題都不是隨便寫上去的,應該說,它們都集中反映了我國城建中的實際問題和一些理論問題:正是把城建單純地理解為發展工業,使一些城市(包括北京)變得人口膨脹、環境汙染;正是把城建單純看成蓋房子,忽略了城市的基本設施,使一些城市能源緊缺、交通困難……
文章不僅提出問題,而且對問題形成的歷史原因以及首先從哪裡著手解決這些問題,做了較為全面的概括,並把矛盾尖銳地擺在人們面前:
每個居民都可以感受到住房、交通、能源、汙染、人口等方面的尖銳問題,城市的“超負荷運轉”,“市長管廠長,廠長管社會”的體制,“城市規劃牆上掛,不如首長一句話”、“挖挖平平平平挖,平平挖挖挖挖平”、“有樓住不進,有線電不通”等現象嚴重地影響了城市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
這篇述評發表那一天,全國城市發展戰略思想討論會還在舉行,會議秘書長拿著報紙,在全體會議上全文宣讀。與會者不僅報以熱烈的掌聲,而且參加會議的一些城市的領導同志和城建工作者,還在尋找報紙,要帶一份回去。
追蹤報道城市建設可以說是步步為營,不達目的決不收兵。隨後艾豐又在《人民日報》接連發了《城市在呼喚改革》、《不只是骨頭和肉的關係》、《是整體才有活力》以及《小城鎮是個大問題》等一系列有關城市建設的經濟報道,在媒體上大聲疾呼,直接推動了北京及其他城市建設的健康發展。
尤其是他撰寫的1983年8月3日《人民日報》社論《開創首都建設的新局面》,現在讀來仍發人深省:
人們常說,搞建設如同在祖國大地上描繪最新最美的圖畫,作城市建設這幅“畫”,要用鋼鐵、水泥、磚石、玻璃,一旦“落筆”,便難更改。因此,建設城市,特別是大城市,如果沒有一個科學的規劃,隨意“塗抹”,其後果是不堪設想的。
“半條合格”的經濟部主任(3)
北京缺水問題述評
艾豐回顧自己從事經濟報道的歷程時,自豪地說:“經濟報道包括其他寫作,我一直在力求創新突破,中國媒體上的經濟述評是我著力最多的一種體裁。對如何寫經濟述評,不謙虛地說,我有不少首創。很多人沒有很好地注意這個問題,在我以前,所謂的述評就是綜述,把一些東西堆到一塊。而我把述評變成了新聞、通訊、評論為一體的一種綜合體,就使其變得可操作性很強、政論性很強,知識性和趣味性也很強,成為集中強勢的一種綜合體。”
艾豐有兩本新聞作品選集,1985年以前的作品選集名為《思考的筆》(1987年出版),1985年以後的作品選集的書名就是《經濟述評自析集》(1994年出版),可見他將經濟述評放在了自己寫作中極其重要的地位。他在《思考的筆》一書的自序中說:“人們常把記者等文字工作者稱為‘筆桿子’。這比喻有缺陷。難道他們是無生命、無個性、無頭腦的‘杆子’嗎?不,他們是有生命的‘筆’。他們不僅在奔波、記錄、報道,他們更在思考、探索、追求!他們是‘思考的筆’!——這就是本書書名的來由。”這種思考、探索、追求,在作者的第二部作品集《經濟述評自析集》中得到了更充分的體現。這部集子收錄了艾豐48篇主要為述評體裁的作品,在每篇作品的後面基本上都有一篇作者的“自析”,目前被新聞界認為是研究經濟報道特別是述評式報道的範本。
依筆者之見,追根溯源,艾豐真正的第一篇這種“四像”又“四不像”味道的述評式作品,是在1982年2月2日《人民日報》上發表的《水,讓我們重新認識你——北京缺水問題評述》。它堪稱艾豐突破新聞報道寫作舊模式的一個代表作。
艾豐在山區待過,對那裡的缺水狀況有著切膚之痛。那裡的農民過著非常艱難的缺水生活,一盆水要用幾次,先洗臉、洗碗,然後再做豬食用水。農民們平時不洗臉,城裡來的知青不能洗衣服,洗衣服要帶進城,或者到很遠的水庫去。最乾旱的季節,他們甚至用樹葉把一滴一滴泉水引進水桶……可是一到城裡,人們對水的浪費卻隨處可見。有著強烈責任心和使命感的艾豐覺得這件事必須呼籲一下,於是花了幾個月的時間,收集資料,悉心研究,方才命筆。
這篇報道所講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