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9部分

一傳開,當地的許多市民就群起而攻之。同洛杉磯市民的心理一樣,他們唯恐一旦奧運會虧損,整個城市將會背上沉重的經濟負擔。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國和戰後崛起的經濟大國,許多人並不考慮參與各項國際事務有什麼必要,經濟才是顯示一個國家實力的最有效手段。

從另一方面講,名古屋是日本一個古老而純樸的城市。如果舉行奧運會,勢必得大興土木,建設各種體育、交通、旅遊設施。這樣,名古屋的古樸風貌就難以留存,現代化的建設就將把名古屋變成一個喧鬧的現代城市,然而過慣了寧靜生活的名古屋市民不希望看到這種局面。

於是,許多市民上書政府抗議名古屋參加申辦,更有一干群情激奮的市民自發組織起來,沿街示威遊行,把昔日井然有序的城市鬧得沸沸揚揚,難以安寧。

當然漢城方面內部意見也並不完全一致,就連韓國奧委會也對是否有必要和有能力申辦奧運會而分成了兩派。一派認為,舉辦奧運會可以顯示並進一步推動韓國的經濟高速發展,同時也可以大大促進韓國體育運動的發展。另一派主要是對漢城是否有舉辦奧運會的條件和能力持懷疑態度。最後,雙方決定將他們各自的意見提交朴正熙總統決斷。

朴正熙對申辦奧運會持支援態度,並指出應將申辦奧運會的目的明確為:顯示韓國的經濟發展和國力、提高韓國體育的國際地位、創造同社會主義國家和不結盟國家建立外交關係的條件和透過國際體育活動提高國民的整體意識。

不料一個月後,補正熙在一次宴會上遇刺身亡,一時對是否還要申辦奧運會的問題又出現了反覆。

全斗煥出任總統後,對申辦奧運會持消極態度,反對派的意見一度佔了上風。於是韓國奧委會對申辦奧運會的得與失再次進行了論證,得出的結論是:舉辦奧運會有利於提高國家的國際形象,有助於申辦1986年亞運會,即使申辦不成功也可保持申辦候補國的榮譽,申辦本身就是一次鍛鍊和積累經驗的機會。總的結論是:如果正式申辦後再表現出消極態度會降低韓國在國際體育界中的信譽,難以期待國民在經濟和社會政策方面做出積極響應。如果退出申辦,將引起國際奧委會和其他國際組織的不信任,反而影響了韓國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

同朴正熙一樣,作為總統,全斗煥考慮的是利用奧運會樹立韓國形象的問題。他指出,沒有特別理由,不應該改變前任總統的決策,而且在還沒有做出努力促進這一歷史性偉業實現的情況下表現出失敗主義情緒就更不應該了。

總統一錘定音,韓國奧申委全力以赴,開始了行動。

奧申委瞭解到,儘管名古屋已經在打退堂鼓,但是南美的巴西卻又有意加入申辦的行列。據統計,在已經舉行的20屆奧運會中,有14屆在歐洲舉行,其餘6屆中有4屆在北美的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舉行,也就是說,有18屆在地球北方舉行。地球南方只有大洋洲的墨爾本和亞洲的東京舉辦過奧運會。這種南北佈局不均的狀況國際奧委會早就想改變。而這次漢城、名古屋,包括巴西卻又都在南方,而且名古屋和巴西都很有競爭力。

趁巴西還沒有正式提出申請,就應該讓它打消念頭。韓國體育會長樸鍾圭找到了國家奧委會聯合會主席、墨西哥人巴斯克斯·拉尼亞。巴斯克斯·拉尼亞答應幫助韓國在國際奧委會內部拉選票,並說服巴西放棄申辦奧運會的打算。巴斯克斯·拉尼亞對拉美各國,特別是南美國家的奧委會擁有絕對的權威,自然巴西也就不參加競爭了。

這樣第24屆奧運會的候選城市實際上只剩下漢城一家,但是漢城方面為了使幾乎是萬無一失的計劃不失之交臂,仍然開足了馬力,大搞申辦宣傳活動。

韓國奧申委首先向國際奧委會送了將近一卡車的宣傳材料,然後又分頭行動。他們派出了大量人員到各國遊說,向國際奧委會委員們宣傳自己的優勢。同時還把國際奧委會許多有影響的委員請到韓國去,讓他們親眼目睹韓國經濟發展的繁榮景象。為了使被邀請的人士能夠光臨漢城,他們向每位被邀請的人士免費贈送兩張頭等機票。如果客人不需要機票,可以兌換成美元現金贈予。

同時,漢城還爭取儘可能多的國際會議和體育比賽在漢城舉行。一方面,可以鍛鍊和檢驗韓國組織大型國際活動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是向國際奧委會顯示自己的能力。

對於國際奧委會來說,漢城並不是理想的選擇。其中最令國際奧委會擔憂的就是韓國動盪的政局。執政黨與在野黨日益激烈的公開對立、大學生頻頻遊行示威並與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