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內容有:“軍人最後目的,是在於死。古語所謂‘好漢死在陣頭上’,孔子所謂‘殺身成仁’是也。”革命軍此次出征的口號是:“不要錢,不要命,愛國家,愛百姓。”並提出“十不怕”:“不怕死,不怕窮,不怕凍,不怕痛,不怕熱,不怕飢,不怕疲,不怕遠,不怕重,不怕險。”
10月1日起,東征軍陸續出發,出廣州,向博羅、惠州前進。10日,第1縱隊到達博羅、惠陽地區。與此同時,第2縱隊也進抵官橋、永湖一帶,第3縱隊到達博羅附近。
惠州戰鬥,是第二次東征整個戰役中的硬仗。惠州分東、西兩城,高大堅固,號稱東江天險。東城外有一條8米寬、4米深的城壕,西城三面環水,一面壕溝。西門面臨西湖,只有一條國民革命軍東征南征路線示意圖窄路通到城腳,窄路的兩邊都是很深的湖水。北門地形比西門好一點,但也要透過北門橋,由橋下徒涉,才能逼近城垣。城牆外側都以大石塊砌成,城門上設有瞭望塔。這是一座易守難攻的戰略要塞,在過去歷次戰爭中,從未被攻破過。第一次東征時,東征軍繞過惠州城,直奔潮汕。當時駐守惠州的楊坤如部曾表示歸順革命政府,但當陳炯明重佔東江後又反叛,並修築防禦工事,加緊備戰,將城郊的民房和西湖的景物夷為平地,砍光城牆附近的樹木,佈滿竹柵等障礙物,城牆上備足石灰包,架起機槍。晚上,點燃火把,照亮城外。
東征軍於10月13日到達惠州城郊飛鵝嶺山腳下,集結待命。蔣介石親至飛鵝嶺炮兵陣地指揮炮兵射擊。東征軍的野炮、山炮、機槍向選定的目標射擊,槍炮聲密集,如過年的鞭炮連成一片。有的部隊已經展開攻擊戰,有的部隊組織連長以上軍官到飛鵝嶺觀戰。
先發起攻擊的第1軍攻打的是惠州城北門和西門。戰鬥前夕,第1軍專門組織了先鋒隊,第3師各團各選士兵150名,第2師第4團挑選士兵200名,共650名。“所有先鋒隊隊員每名犒賞三十元,再先登城者,得頭等獎洋一百元。”(《挑選先鋒隊攻克惠州城令》)激戰中,攻城部隊傷亡慘重。“十三日令總攻擊,炮射惠城皆中要隘。敵以機關槍掃射,先鋒迫城者死傷枕藉,第四團長劉堯宸中將,竟中彈亡,士兵抱痛愈奮。十四日,炮向北門及左右側防禦機關猛烈射擊,掩護衝鋒者前進,眾乘勢倚梯肉搏以登,前仆後繼,而飛鵝嶺縱隊同時夾攻。敵勢不支,紛紛東遁,而海豐、陸豐、河源、紫金、老隆,凡入潮梅要衝,次第悉平……古所稱天險惠城,三年攻之,不足一日陷之有餘。昔何其難,今何其易歟?”(《黃埔東江烈士墓碑》)
1925年10月,東征軍攻下惠州城後,在城牆下留影。10月14日下午4時,東征軍完全攻克陳炯明的老巢惠州。惠州之戰是國民革命軍第二次東征中的一次關鍵戰役,在整個東征戰役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東征軍奪取惠州後,乘勝前進。右路軍於10月下旬攻佔海豐、陸豐,31日克復興寧,11月初收復潮、汕。中路軍於10月下旬攻佔紫金,28日佔領五華,11月初進至揭陽,克復饒平。左路軍於10月23日攻佔河源、老隆,11月上旬攻取梅縣、大浦,肅清敵人。
東征軍勢如破竹,敵軍節節潰退。第3縱隊縱隊長程潛回到梅縣,在縣女子中學禮堂召集連長以上軍官講話,總結此次作戰的經驗,他說:“作為一個指揮官應該懂得天時、地利、人和,否則,他就沒有資格帶兵打仗。比如春天漲水季節,東江水面寬,水又深,沒有船隻是不能渡江的;冬天是枯水季節,江面窄,水又淺,就可以徒涉了,這就叫‘天時’。春天水惠州黃埔軍官學校東征陣亡烈士紀念碑(2002年攝影)漲到岸邊,利用北岸作為防禦陣地,這是天然陣地;冬天水退了,應用沙灘接近江面的地形構築防禦工事,用火力封鎖江面,敵人要想徒涉過江,就要付出代價,這就叫‘地利’。東江的民眾痛恨逆軍,我們是革命軍,遵守紀律,一不擾民,二不拉夫,買賣公平,軍民合作,這就叫‘人和’。我們面前的敵人就不懂得這個道理。”
程潛還講道:“孫子兵法雲: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敵人是既不知己,又不知彼,焉得不敗。我們在攻克河源後交第9團防守,我們縱隊就按總指揮規定的計劃前進。我軍到達老隆後,又證實河源已失,敵人跟蹤追擊,企圖消滅我軍。老隆到五華要兩天路程,我們一天就趕到五華,我命令第1團進駐興寧,是避免腹背受敵,第2團佔領五華以西幾個高地,構築防禦工事,嚴陣以待,計算在敵人到達前,我軍已經在五華得到充分休息,以逸待勞。作戰也像人與人打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