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止,一直都在臨朝稱制,沒有放棄手中的權力。清末慈禧太后垂簾聽政,很有可能就在馮太后身上吸取過不少“靈感”。然而,馮太后不僅才能出眾,而且政績斐然,在長達二十多年的時間裡,將北魏治理得有條不紊,為慈禧太后所遠遠不及。若以女人的治國能力及成就而言,在中國歷史上,唯有武則天可與馮太后差強比擬。
馮太后臨朝聽政,不僅不是人們常說的那種“頭髮長見識短”的女人所為,而是以一個具有遠見卓識的優秀政治家姿態出現在世人面前。她不僅按自己心中的理想培養新皇,還將整個北魏納入自己構想的框架與模式之中。她的目標相當明確,一是進攻南朝,並乘其內亂之際,出兵奪取了淮北的大片領土,將北魏的邊界推進到淮河一帶;二是改革內部,採納漢人王朝的禮儀制度治理國家。小小的改動無關痛癢,當然也就起不到什麼作用,難以達到有效的目的,而大刀闊斧的改革必然會招致既得利益者及頑固堅持鮮卑舊俗貴族的反對。於是,馮太后果斷地處理了一批政敵,將他們或處死或免爵或流放。然後,她依靠馮氏家族成員,重用宦官及漢人官吏,拉攏鮮卑###,在自己身邊培植了一批可靠的親信,鞏固權力,加強改革。
在馮太后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中,影響最大的當數班行俸祿制。
遊牧民族南下的目的就是為了搶掠財富,他們往往“初來單馬執鞭,返去從車百輛”。氏族首領為了鼓勵士兵作戰勇敢,一是聽憑劫獲之物歸於個人,二是論功行賞,“班齎將士各有差”。這樣的政策大大激賞了將士打仗的興趣,他們明白從戰爭中得到的利益,要比遊牧大得多多,人人衝鋒陷陣、個個爭死效命,很少發生退縮、叛變與逃跑之事,極大地提高了戰鬥力。鮮卑拓跋氏建立北魏後,仍保留著過去的遺風——百官沒有俸祿,收入主要依靠擄掠與賞賜。賞賜的物件除了出征將士,還有文武百官。北方統一,戰爭與掠奪的機會就少了。官員沒有俸祿,只有透過蒐括、貪汙、經商等手段自己想辦法解決。“時官無祿力,唯取給於民”。於是,官員公開貪汙受賄徇情枉法,大肆蒐括於民無法無天。北魏吏治腐敗,財政匱乏,國家機構遭到嚴重蛀蝕,鮮卑貴族貪圖享受,昔日的獷悍善戰之風也在逐漸消失。歷代皇帝對此深感不安,多次下詔懲治不法官吏,可根本解決不了官員腐敗這一頭痛的老大難問題。官吏無俸祿,若不貪汙蒐括靠什麼生活?少數廉潔自律的官員,特別是部分漢人官吏家徒四壁,生活相當困難。要想治本,只有班行俸祿。
公元484年,孝文帝下詔實行俸祿制。俸祿每三個月發放一次,以每年十月為起始。同時,對貪汙行為制定了更為嚴厲的懲罰措施:“祿行之後,贓滿一匹者死。”
俸祿制推行後,加強了北魏的中央集權及封建化程序,確曾起到了保證官吏日常生活、杜絕貪汙蒐括的明顯效果。它不僅是孝文帝改革的前奏與先聲,也是北魏根除遊牧奴隸制殘餘,接受漢族官僚政治制度的表現與象徵。
就在俸祿制實行一年並取得明顯的成效後,北魏又在經濟上採取了一項相當重要的改革——均田制,它由鮮卑族的部落分工中的計口受田發展衍化而來。
長期的戰亂使得原本富庶的中原地區呈現出一片淒涼蕭索景象,出現了不少無主荒地。同時,流亡人戶的返歸鄉里、大量遷徙的民眾及豪強地主的強行霸佔使得不少有主土地的歸屬也存在著嚴重的產權糾紛。許多農民得不到土地無法生存,或是聚嘯山林作亂,或是成為豪強地主的隱戶。這些,都嚴重地威脅著北魏政權的統治,因此,清理戶口、整頓地籍的改革措施勢在必行。
民族融合的自覺先行代表(4)
均田制,就是以國家的名義對現有土地實施分配與調整。而先行建立戶籍是推行均田制的基礎,只有核准人口,才能按戶授田。北魏初期沒有戶口制度,不少農民或破產逃亡,或成為豪強地主的隱戶。人口無法統計,政府的賦稅收入大大減少。公元473年,孝文帝派人到各地清查戶口,僅青州和冀州等五個州就查出隱戶人口十多萬。於是,北魏在馮太后親信李衝的建議下廢除宗主督護制,建立“三長制”。其具體內容就是“五家立鄰長,五鄰立里長,五里立黨長”,向各州派遣戶籍大使,以檢查戶口、確立戶籍。三長制打破了幾百年來地方的宗族勢力,將依附於豪強大族的農民收歸國家直接統治,加強了中央集權。
三長制建立,北魏即開始嚴厲推行均田制,將露田、桑田、麻田、宅地、菜地等不同質量的土地按照一定的數量分給普通百姓,授予地方官吏以公田(即俸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