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聰達”、“粗學書計”,受過封建傳統文化的教養。她性格堅強,做事果決,頗具政治家之風采,《魏書·皇后列傳》說她“多智略,猜忍,能行大事,生殺賞罰,決之俄頃”。拓跋宏父親拓跋弘繼位時,年僅十二歲,北魏孤兒寡婦,政局不穩,馮太后初露鋒芒,收捕擅威作福的專權丞相、車騎大將軍乙渾,平定關中叛亂,臨朝稱制,掌握了朝政大權。
拓跋宏剛一出生,馮太后即“罷令,不聽政事”。乍一看,她已不再臨朝聽政,而將國家大事交由獻文帝拓跋弘處理,似乎是想好好當當祖母,一心一意地撫養拓跋宏,享享人間的天倫之樂了。獻文帝拓跋弘親政後,開放山澤之禁,開倉救濟災民,帶兵北伐柔然,很快就顯出了他年輕有為、桀驁不馴的風姿。於是,權欲旺盛的馮太后怎麼也放心不下這位十多歲的皇帝了,便經常過問、干預北魏政事。這自然會引起獻文帝的不滿,加之他們並非母子關係,於是,一場司空見慣的宮廷權力鬥爭於不知不覺間就爆發了,結果自然是根基深固、極富政治謀略的馮太后獲勝。獻文帝下詔禪位,傳給拓跋宏。《魏書·天象志》對此寫道:“上迫於太后,傳位太子,是為孝文帝。”
拓跋宏即位時只有五歲,在平城皇宮的太華殿前舉行隆重的登基大典時,他是被人抱上皇帝寶座的。一個年僅五歲的小娃娃,馮太后自然不會有什麼值得擔憂,也就再度臨朝聽政,將一應權力控制在自己手中。同時,她也在因忤逆而“禪位”的獻文帝身上吸取教訓,將年幼的孝文帝按照她心中想象的模式加以引導、塑造、培養。
拓跋宏的血管裡流著的雖然是鮮卑族拓跋氏的血液,但他從小受到的卻是漢文化的薰陶與教育。撫育他的祖母是漢人,圍繞在他身邊的大臣也是一批具有高度文化修養的漢族士大夫。他自幼愛好讀書,手不釋卷,天分極高。《魏書·高祖紀》說他“五經之義,覽之便講,學不師受, 探其精奧。史傳百家,無不該涉”。馮太后還親自創作《勸戒歌》、《皇誥》等文章督促他閱讀、背誦,將儒家的忠孝、仁愛、禮義等封建道德傳授給拓跋宏,並用自己的言行感染、影響他。比如馮太后生活節儉,“不好華飾”,對待下人比較寬慈,拓跋宏也依樣仿行。
兒時的生活積澱在拓跋宏內心深處,影響了他的整個人生。此後,孝文帝一輩子愛好詩文,並創作了大量的詩賦文章約四十卷;他為政勤奮,勵精圖精,個人生活相當節儉;他提倡封建倫理道德,講究孝悌、仁義、忠信,不僅身體力行,也要求臣民如此。這些,都是他日後推行全盤漢化政策的內在基礎與指導思想。
當然,孝文帝拓跋宏並未完全放棄鮮卑習俗。文治武功,是中原傳統文化的理想楷模。況且,當時南北對峙,戰爭頻仍,也需要帝王具有帶兵打仗的卓越能力。因此,拓跋宏在習文的同時,也練就了一身武功。他從小善射,“及射禽獸,莫不隨所志斃之”;臂力也好,十多歲時即能以手指彈碎羊的肩骨。
是鮮卑血統、遊牧遺風與特殊的生活環境,造就了孝文帝既具騎射武功,又富漢文化修養這一文武兼備之才。
二
拓跋宏的父親獻文帝禪位時只有十九歲,正是血氣方剛的年齡,但還是掩人耳目地發表了一份詔書,說他遜讓皇位是想過過清靜生活。退位後的獻文帝被尊為太上皇,但他根本清靜不了,一顆年輕而火熱的心靈總是躍動著想幹點什麼,就以太上皇的身份親自率兵出擊柔然,並不斷地巡視各地,“國之大事鹹以聞”,還將馮太后罷黜的一名舊臣重新起用。所有這些,自然又引發並加深了他與馮太后之間的矛盾。宮廷鬥爭最為赤裸、血腥而殘酷,爭鬥雙方往往不擇手段,置血緣親情而不顧,讓對方倒斃在一片慘淡的血光之中而後快。馮太后與獻文帝之間不存在血緣關係,迫他遜讓退位、送上一頂太上皇的頭銜就已經是手下留情很不錯的了。可獻文帝畢竟年輕,未能領悟到馮太后的深遠用意,還是一個勁地在“太歲頭上動土”。於是,獻文帝便成了馮太后眼裡的一根“肉刺”、腳下的一塊石頭,公元476年,她乾脆一不做二不休、毫不客氣地將他殺害了。
民族融合的自覺先行代表(3)
這一年,拓跋宏九歲。他兩歲喪母,長大後一直不知生母是誰;九歲又失去了父親的關懷至愛。如果不是特殊的出身,他本可以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過上一個正常人應有的生活,可是,封建王朝那無可更移的專制殘忍決定了他一輩子只能在畸形的環境與氛圍中打發人生。
獻文帝一死,馮太后即被尊為太皇太后。直到她於公元490年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