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劉延寧都花力氣,給弟弟妹妹尋了那麼多學習工具託人送回來,而劉大爺蔣氏等人也對此十分重視,特意放下了手中的活計,先把孩子們配套的書桌椅子都給打好,在這樣的情形下,本來只是打算隨便教一教的李氏,也不免認真了起來。
劉家一時間換了種氛圍,每日清晨,都能聽見院子裡傳來朗朗的讀書聲。
為了不打擾他們背書,蔣氏都特意叫負責剁豬草的兒媳婦到後院卻剁。
李氏現在都不大幹家務了,每日干完活回家,她的任務只有一個——教書。
於是本該李氏負責的家務,便被平均分給了王氏林氏等人。
當然王氏林氏和安氏也沒有意見就是了,她們的孩子都跟著大嫂識字呢,看公婆重視的樣子,自家孩子如果是這塊料,也能像大侄子一般,被培養起來,以後的前途就不可估量了。
說白了,他們拼死拼活的種地賺錢,不就是想讓孩子們過上好日子嗎,眼瞧著孩子就要有別的前程了,她們巴不得大嫂再認真教才好,哪還有什麼不平衡的?
這段日子,整個劉家的氣氛是前所未有的和諧,大家幹活更有幹勁了。
只是劉青混在一群真正的小孩子中,一邊要應付她娘嚴厲的教學,一邊又怕表現得太過,不得已藏拙,委實有些辛苦。
劉青上輩子就接受過十多年的教育,基礎早就打好了,什麼《三字經》《詩經》,都是上輩子耳熟能詳知識了,幾乎李氏讀一遍,她都能跟著背出來。
而這個時代的文字,與她上輩子的相差也不大,就是簡體改成了繁體,連蒙帶猜也能猜出個大概來,認字就更不是什麼難事。
真正對劉青來說,稍微有點難度就是練字了。
然而劉青一開始也沒想到自己要學寫字,且不提劉家人根本不會為她一個小丫頭片子,特意去買什麼筆墨紙硯,花這麼大的力氣培養她,在劉家這樣傳統的農家,她身為女孩能有幸認得幾個字,就已經算不錯了。
包括她娘李氏在內,誰沒指望教出一個能夠舞文弄墨的女先生來。
但是誰能想到遠在縣城的親哥如此給力又上心呢?筆墨紙硯全給他們備好了,啥都不用他們費心,就只要好好學習便是了。
於是劉青也只能在措手不及中,被趕鴨子上架了。
雖然她的本意只是想找個藉口跟她娘學一陣子認字,以後她識字這事便可以光明正大的表現出來,但這個時候她想打退堂鼓也是不行的了,只能重新拿起了筆,像小學生那樣一筆一劃的學寫字。
誠然,對劉青這個從小寫慣了硬筆字的人而言,軟筆字一開始寫起來讓她很不習慣,每天不下於一個時辰的懸腕練習也讓人很是煎熬,但這些都是小問題,一旦劉青習慣了用毛筆,一旦入了門,進步便是飛快的。
更何況教她的人還是她自己的親孃,她的水平如何,她娘比誰都清楚。
李氏還記得自己教學的初衷和大兒子這麼費心的緣由是什麼——都是為了好好培養女兒,滿足她的願望。
因此李氏就算不假公濟私,心裡也有輕重之分,其他孩子都是順道,她女兒才是重中之重。
劉青在她孃的虎視眈眈之下,堪稱是戰戰兢兢的在藏拙,但是再怎麼藏,底子擺在那裡,也不是其他的小孩子能比的,劉青頂多把讀一遍就能背出來的東西,多讀了幾遍才磕磕巴巴的背出來,她也怕自己再藏拙下去就變成真蠢了。
但怎麼說,劉青再如何藏,身為她孃的李氏,女兒有沒有上心,一眼就能瞧出來的,李氏便不由有些心驚,女兒吊兒郎當的態度,都能學得這麼快,倘若她認真起來,又將是如何場景?
不過李氏這番複雜的心思,並沒有同任何人透露,包括劉青也不知道,還以為自己偽裝的天衣無縫。
李氏轉頭就給自己在城裡的兒子寫了信。李氏這麼多年沒再碰過紙筆,確實能寫的字不多,但是勉強也能把信寫清楚。
以前劉家給劉延寧寫信,寧願去鎮上花錢請人,是因為覺得就寫幾封信,沒必要特意花錢買紙筆和硯臺,就算自家寫好了,還得託人送去城裡,倒不如一併請人寫了送過去省事。
但現在家裡的文房四寶都備著,想給劉延寧寫信,不過是分分鐘的事,就算是省一文錢,蔣氏他們也更寧願讓李氏來負責寫,她的字寫得磕巴就磕巴,反正自家延寧才華橫溢,能看懂就行。
因此全權負責給劉延寧寫信的李氏,瞞著公婆在裡面夾帶了一段私貨,也並無人發現,只是劉延寧收到信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