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9部分

子的前提。在這個互動過程中,氣質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事實上,在孩子是否喜歡自己的問題上,家長、監護人、教師都發揮著重要的影響。

不言而喻,自我接受是保證情感健康的重要因素。雖然固執的男孩往往難以控制住自己的心理情感,但是完全可以教會他該怎樣去做。能夠對這型別的男孩表示喜歡就已經成功了一大半。

憤怒和攻擊行為的外在聯絡

氣質無疑是很重要的方面,同時環境因素也影響著孩子們的攻擊行為取向。科研人員在考察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對社會的親善表現(諸如善解人意、樂善好施、助人為樂等等)時,也瞭解了孩子們的攻擊行為。例如,較少有親善表現的孩子一般會表現得有些對抗,他們對人比較冷酷,不為他人著想。攻擊行為和暴力行為都是冷酷無情的具體例子。

男孩的怒氣(7)

家庭暴力

幾十年的臨床觀察和調查研究發現,有攻擊行為的和不合群的孩子與時常發生暴力事件的家庭生活經歷很有關係(克里坦頓和愛因斯沃思 1989;道奇、佩蒂特和貝茨 1990;喬治和梅恩 1979)。這裡所說的暴力事件的經歷既包括目擊也包括遭受。雖然所有生活在暴力家庭的孩子自己並不見得一定有攻擊行為或暴力行為,但是有暴力行為的孩子通常都目睹過家庭暴力事件,並經歷過恐懼→憤怒→攻擊行為怪圈。簡單地說,他們的暴力師傅就在家庭中。他們堅信發怒是不可控制的,於是攻擊行為和暴力行為就是他們所掌握的發洩憤怒的方式。

這種孩子會變得十分警覺,很注意從別人的一些小事上挑出敵意來,比如說話語氣、面部表情、身體姿勢和手勢等(道奇、佩蒂特和貝茨 1994;萊德爾和西科奇蒂 1989),這些都對男孩的發怒過程有嚴重作用。透過對威脅的評價或察覺出敵意之後產生的懼怕,那些曾遭受過暴力事件的男孩得到的感覺會是扭曲的。他會據此做出不正確的評價,並最終引發暴力行為。如果沒有再評價或更完善地再思考,這種事會一再發生。

我們的文化對男孩攻擊行為的寬容

在家裡目睹或體驗過暴力行為的男孩在發怒時會做出攻擊行為,這之間有明顯的聯絡。但是在沒有暴力的家裡長大的孩子也會有攻擊行為,這又怎麼解釋呢?關於這個問題,注意一下容忍男孩攻擊行為的大文化圈,或許就能找到答案了。

曾經有過一個專門演示了這種寬容的實驗(康德利和羅斯 1985)。讓參與試驗的人觀察兩個在一起玩耍的孩子。事先給這兩個孩子都穿上厚厚的羊毛滑雪服,為的是看不出性別來。然後分別告訴觀察者他們是一對男孩、一男一女、一對女孩,結果,以為他們都是男孩的觀察者“看見的”攻擊行為比其他人“看見的”要少。這個實驗表明,男孩的攻擊行為要比女孩的攻擊行為更被人們所接受。

娛樂方式與攻擊行為 不只是對男孩攻擊行為的寬容,當今美國的男孩生長的文化環境還是一個充斥了暴力的文化環境,大家看看電子遊戲、電影、電視和職業體育就明白了。這些文化方面的問題強化了男孩的攻擊行為。班杜拉和羅斯(1963)做過一個很了不起的研究,他們看到,男孩們在觀看了一部宣揚暴力的電視劇後,立刻去捶打充氣娃娃“bobo”。這是第一次把攻擊行為和觀看到的暴力聯絡起來的一項研究。

美國的男孩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世界摔跤聯盟”和宣揚攻擊行為的電子遊戲的薰陶(世界摔跤聯盟:風靡美國的一個大眾體育娛樂組織,主推力量對抗型專案。有關詳細情況讀者可到其網站''瞭解。——譯者注),灌輸的內容是:“攻擊行為值得提倡;別管對方的感受;勝者為王,要成為勝者就必須讓對手俯首稱臣。”此外,男孩接觸這些娛樂節目的時間越早,越容易被蠱惑,甚至在家裡或對自己的兄弟姐妹也會蠢蠢欲動。

在恐怖分子襲擊世貿大廈和五角大樓的911事件發生之後,一些娛樂製造商停止了銷售含暴力內容的遊戲,並且把原來的遊戲重新改版,特別是涉及到恐怖題材的。影視製造業也有類似的舉措,在即將公映的影視產品中刪去了暴力片斷。我希望娛樂業關於消除暴力的承諾能夠在我們的文化中保持下去。

攻擊行為的性別差異 關於性別差異,在神入發展和憤怒發展之間還有很多中間指標。進化論學者和專家們認為,從人類生存的角度出發,女性演變出更多的關心和同情心(為了撫育後代),同時男性則進化得更富於攻擊性(為了獵殺大動物以充飢)。進化論觀點強調的是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