敵軍,在不得已時也能長期持久作戰 ;改變過去將航空兵主要用於殲滅敵航空母艦編隊的作法,儲存實力,用於攻擊敵運輸艦船和登陸部隊 ;組建特攻隊,實施特攻戰法,用飛機、人操魚雷或汽艇等“自殺”式攻擊,挽回戰爭敗局。
基於上述判斷和調整思想,日本大本營對駐菲律賓的陸軍和航空兵部隊進行了新的編組和兵力配置。
為了加強菲律賓地面作戰的指揮和協調,7月28日大本營陸軍部在菲律賓成立第14方面軍。
該方面軍除了統轄原駐菲律賓的第14集團軍各部隊外,又從中國的內蒙地區、東北地區調集第26師、8師及坦克2師到這個熱帶島國來。至1944年10月,方面軍編成內有第35集團軍(轄第16、第30、第100、第102師及獨立混成第55旅)及歸方面軍直屬的第8、第26、第103、第105師,坦克第2師,獨立混成第58、第61旅。
航空作戰,主要依靠司令部設在馬尼拉的第4航空軍。該航空軍由第2、第4及第7航空師組成。按規定應擁有1056架飛機,但因在新幾內亞的戰鬥中損失慘重,實際上只剩下500餘架飛機,而能立即用於作戰的還不到一半。鑑於航空兵力量太少,日軍大本營打算一旦發動“捷-1”號作戰,便從日本本土、臺灣、中國華北抽調11個飛行中隊(8個戰鬥機中隊、1個輕轟炸機中隊、1個重轟炸機中隊和1個偵察機中隊),從馬來亞、法屬印度###抽調3個飛行中隊(2個戰鬥機中隊、1個輕轟炸機中隊)支援菲律賓戰區。
“捷”號作戰計劃(5)
此外,日本海軍西南方面艦隊也把司令部設在馬尼拉,負責指揮一些戰鬥力不強的小型船隻及喪失了戰艦的水兵和岸勤人員參加當地戰鬥。
南方軍於7月下旬接到大本營“捷”號作戰準備的命令後,制定了“捷-1”號作戰計劃實施方案:
一、南方軍和海軍協同,擊潰向菲律賓方向來攻的主敵美軍,摧毀其繼續作戰企圖。
二、決戰以和海軍協同進行的航空作戰為主,在海上殲滅來攻的敵主力。
三、地面決戰,力求在呂宋地區。
四、迅速整備菲律賓島上的機場,使之適應航空部隊的靈活作戰。機場的整備主要由第14方面軍擔任,由第4航空軍協同。
五、地面作戰準備應準照下列各項(略)
六、航空作戰應準照下列各項(略)
8月5日,南方軍在馬尼拉進行了陸海軍聯合圖上模擬演習,把敵在萊特灣登陸作為第一設想,把在拉蒙灣登陸作為第二設想。並對第14方面軍、第4航空軍下達了“捷”號作戰準備的命令,要求在8月底以前基本完成作戰準備。
當年9月,設在馬尼拉的日本南方軍司令部下令菲律賓戰區進入戒備狀態,以10月下旬為目標,加緊各項作戰準備。總司令官寺內壽一根據不久前南方軍總參謀長率領的特派視察小組考察的結果,進一步加強了菲律賓中、南部的防務,陸續把部隊調往與莫羅泰群島一水之隔的棉蘭老島、萊特島等處,企圖在航空部隊的支援下,在登陸美軍建立起灘頭堡之前就粉碎其進攻。根據判斷,美軍可能首先在萊特島和棉蘭老島登陸,當然也可能直接在呂宋島登陸,登陸兵力約10~15個師,可能還有一定數量的傘兵師或坦克師。因此寺內下令,如果是在萊特島或棉蘭老島登陸,由第35集團軍司令部指揮作戰,如果是在呂宋島登陸,則由方面軍司令部指揮作戰。
寺內壽一這樣做,實際上削弱了當時菲律賓的整體防務力量,使多頭的指揮系統影響了整個戰區的協調作戰。
菲律賓作戰前夕的10月5日,日軍大本營任命在中國東北擔任第1方面軍司令官的新加坡征服者、綽號“馬來之虎”的山下奉文上將為新建第14方面軍的司令官,讓其負責“捷-1”號地面作戰的實施。任命之時,大本營把山下奉文召至東京,告訴他地面決戰只限於呂宋島,在菲律賓中、南部則由陸海軍航空兵及海軍謀求決戰。
1885年,山下奉文出生於日本高知縣香美郡曉霞村,父親是一名鄉村醫生,家境相當貧寒。他並沒有承繼救死扶傷的祖業,很小就考入廣島陸軍幼年學校,後來又就讀於日本士官學校、陸軍大學。這個滿腦子法西斯軍國主義思想的職業軍人當過駐瑞士、德國和奧地利的武官,還在陸軍省機關工作過。由於裙帶關係和陸軍“皇道派”頭子荒木貞夫上將的提攜,1930年,他出任陸軍第3步兵團團長,並從此扮演了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