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6部分

再想想別的辦法,下點苦功夫把它學好?

你能為了提高某門功課的成績,每天堅持拿出專門的一個小時時間來學習它,連續堅持兩個月嗎?

獨立性:

如果做作業遇到了難題,你會自己解答,還是去問別人,包括父母、同學和老師等?

你有學習課外知識的偏好嗎?

你會因為某件事情引起了自己的興趣,而暫時放下手頭的事情,一定弄出個究竟來嗎?

二、探索

1.定義和內涵

探索,就是在未知的領域裡,憑藉自己的興趣愛好、憑藉自己的發現和尋找進行學習,多方尋求答案,解決疑問。

探索來源於興趣,但不是“三分鐘熱度”。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旦產生了興趣,就會產生弄清楚事物來龍去脈的衝動。當這種衝動不是曇花一現,而是指引著一個人堅持不懈地去努力尋求原因時,就成了真正的探索: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物理系教授費曼天性好奇,自稱“科學頑童”。他在普林斯頓大學念研究生的時候,研究螞蟻怎樣通報資訊的故事,充分說明了這個稱號對他名副其實。

為了弄清楚螞蟻是怎樣找到食物的,又是如何通報食物在哪兒的,他著手做了一系列實驗。如找個地方放上些糖,看螞蟻需要多長時間能夠找到,找到之後又如何告訴同伴。然後用彩色筆跟蹤畫出螞蟻回家的路線,看究竟是直的還是彎的。透過這些實驗,他發現螞蟻是嗅著氣味回家的。後來,當他發現螞蟻成群結隊地“光顧”自己的食品櫃時,他運用自己發現的規律成功地改變了螞蟻們前進的路線,保住了自己的食品。

探索還來源於懷疑。沒有疑問,就沒有探索。對於別人提出來的觀點,不假思索地接受,也會埋葬探索的機會:

科學世家的“小公主”、居里夫婦的女兒伊倫·約里奧·居里,與丈夫一起獲得1935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她小時候非常好動,淘氣得像個男孩子,但是自從參加由母親居里夫人及其好友朗之萬、佩蘭等人制訂的合作教育計劃,她的淘氣變成了對未知事物強烈的愛好和探索精神。有一次,物理學家朗之萬給孩子們出了一個問題:把一條金魚放進一個裝滿水的魚缸裡,然後把溢位來的水接在另一個缸子裡,結果卻發現這些水的體積比金魚的體積小,為什麼?

孩子們七嘴八舌議論紛紛。伊倫沒有參加討論,而是在想浮力定律……浸在水中的物體所排開水的體積應當與物體體積相等。可是這個定律怎麼到了金魚身上就不靈了呢?又想,朗之萬是知識淵博的大物理學家,總不會是他弄錯了吧?

一回到家,她就去問媽媽這個怪問題。居里夫人想了想後,笑笑說:“伊倫,你動手做一下,試試看就知道了。”伊倫一定要弄出個究竟,想證實自己的想法是正確的。於是她從實驗臺上取了個缸子,又弄了條金魚,開始做實驗,結果竟然是溢位的水體積與金魚的體積一樣。

“奇怪呀!為什麼朗之萬說體積不相等呢?”伊倫想了半天,最後好像下了很大的決心。

第42節:探索

第二天一上課,她就質問朗之萬,為什麼給他們提出一個錯誤的結論,並詳細地描述了自己的實驗經過和結果。朗之萬聽完,讚賞地笑了:“伊倫,你是個聰明的孩子。透過這個小謊言,我想告訴孩子們……科學家說的話不一定就對,只能相信事實,嚴謹的實驗才是最可靠的證人。”

探索的興趣不因外界的關注與否而受到加強或者減弱。並不是所有人都關注的事情才有價值,有時候“真理掌握在少數人的手中”。“隨大流”很容易,但是能夠“耐得住寂寞”,堅持做少數人就難了:

迄今為止,一生中兩次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科學家只有一位,他就是桑格。桑格是英國科學家,分別於1958年和1980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雖然獲得瞭如此“傲人”的成就,但是可能很多人都想不到,桑格在中學時代遠遠不是什麼“天才”或者“神童”,他的成績甚至屬於“平庸”一類,而且在獲得工作機會的過程中也曾經差一點因為“平庸”被拒之門外。

桑格從小受到父親和哥哥的影響,喜歡生物學。他經常和哥哥去野外採集和製作動植物標本,一起讀生物方面的科普書籍。因為熱愛生物學,並將大部分精力投入其中,他的生物學知識遠遠比同齡的夥伴多。但是當時學校裡並不考生物學,所以他的生物學對提高自己的成績並沒有什麼作用。他的學習成績一直很“平庸”,而且他內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