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公里,當米格-31逼近到距A-50預警機270公里時,殲-8Z與它們的距離已經是130公里。2架米格-31立即減速發射KH172夾擊我預警機,但2架殲-8Z也逼近到了110公里的增程型R-77的最大射程,於是減速搶先發射4枚導彈夾擊米格-31。我機發射導彈後,立即分左右翼包抄這對米格-31,併發射雷達波為導彈制導。
印軍飛行員接收到我機的鎖定波束後,也有點慌了。他們掛載的是R…77導彈無法回擊,此時立即掉頭返航那麼敵軍的導彈是不可能追上他們的,但是他們還要攻擊航母呢。長機決定竄升到3萬米高空加速向東方的外海繞去,導彈也是難以追上他們的,只是得延遲對航母的攻擊了。
我軍2架在右翼包抄的殲-8Z同樣躍升到3萬米升限加速攔截,形成2對2的對拼,但是米格…31還掛載著2枚沉重的“白蛉”導彈。而殲…8卻搶先在相距90公里處減速發射了2枚增程型R…77迎頭痛擊。現在每架米格機受到3枚導彈的夾擊,迴旋餘地極小了。
米格-31與我機剛接近到80公里的距離就各發射了2枚R-77展開了對攻。令印軍飛行員咋舌的是,對方立即把航向轉向了東北方,與導彈的飛行方向成了90度的夾角。首先導彈是在極限射程發射的,那是指“迎頭”攻擊的最大距離,一旦對方轉向導彈就沒有能力跟蹤到底了。更大的問題是米格機如果要繼續用機載雷達為導彈中繼制導就必須跟著轉向東北,那就不能攻擊航母了。印軍長機只好忍痛割愛,轉向了西南。此時它們距離航母有230公里。
那麼殲-8發射的R-77增程型也報廢了嗎?否!我軍引進的R-77已經增加了指令制導裝置,殲-8透過資料鏈把導彈的控制權轉交給了下層的2架殲-10H。然後自己繞到米格-31的側後方截斷它們的退路。前方則有另一對殲-8Z繼續攔截。剛才這對戰機也是把導彈的控制權移交給下層的殲-10H後,不再追蹤米格-31而是奉命攻擊18500米高空的2架印軍的蘇-30高空指揮機。它們大開加力逼近到80公里的距離,立即減速居高臨下地發射了4枚R-77實施超視距攻擊。蘇-30可不能調頭就走,一來他們要擔負指揮任務,二來導彈有1萬1千多米的高度優勢動力系統仍然可以跟蹤追擊。接到指揮部指令後,再次把導彈的控制權轉交給下層的殲-10H。然後轉向重新攔截米格機。
2架米格-31此時已經探測到各有3枚導彈接近到35公里的距離,即將進入主動跟蹤段。他們當然不能判斷出有2枚是不可能追上來的,只得在“白蛉”的極限射程150公里處向我航母發射了4枚,然後就不顧一切地進行機動逃命。此類截擊機是用來高速截擊轟炸機或攻擊機的,印軍把它們用來幹攻擊機的活,又碰上了殲-8Z這樣的強勁對手,日子就難過了。它們想依靠機動和高速來擺脫導彈的夾擊實在是艱難,1架被導彈擊中冒著煙墜入了大海,另一架剛碰運氣逃脫了1枚導彈的追殺,迎面又是2枚“巨蟒”-4飛來,它再也無能擺脫了。
它們辛辛苦苦發射的“白蛉”導彈由於缺乏中繼制導,並沒有碰上運氣。一般來說,“白蛉”超音速反艦導彈在120公里處對準了大型目標,以戰艦的速度就不能逃出它的彈載雷達的掃描角。那麼米格-31以及其他印機發射的大批反輻射導彈呢?反輻射導彈是不用制導的,它們會循著輻射源發射的電磁波自行追蹤。其中不少先進的型號,當雷達暫時關機時,它們會釋放出降落傘緩慢地降落,雷達再開機時,導彈接收到訊號就脫離降落傘飛撲過來。當然也有導彈有記憶裝置,可以記住雷達的座標然後靠慣導系統或GPS衛星導航奔向目標,只是此類導彈對艦艇類的移動目標是沒有用的。
我軍的被動雷達此時發威了,當探測到大批反輻射導彈飛臨時,指揮部命令關閉一切主動雷達,包括預警機的。而在各處的山坡和海上分批啟動了“微波爐雷達”,它們發出很寬的波束,密集的脈衝來模擬雷達波。它們不但作為吸引反輻射導彈的誘餌,而且是“冷眼”III被動雷達的照射源。海上怎麼部署呢?整個模擬雷達和金龍電池被封裝在一個能透射雷達波的玻璃鋼圓球內,浮在海面上,底下有錨鏈給它們定位,圓球的顏色與海水相同。可以在很遠的距離以無線電訊號控制各個模擬雷達的開關。所以“天羅盾”的被動雷達不缺乏輻射源,當然印機的機載雷達更是強大的輻射源。
殲-8Z居高臨下地幹掉了4架印軍的蘇-30指揮機後,迫使印機全部開啟機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