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4部分

,上面寫著告示:“碰撞槐樹的受刑,損壞槐樹的處死。”

從此,齊國京城的人都只敢遠遠地朝大槐樹觀望,生怕不小心觸犯了景公頒佈的刑法,遭受刑罰。

一次,有個叫衍的人喝醉了酒,搖搖晃晃走過大槐樹,恰巧看樹人坐在樹下打瞌睡,一時疏忽了,衍蹣跚地撞到樹幹上,碰傷了一小塊樹皮。

齊景公聽說此事後,大發雷霆,立即傳令將衍逮捕。

衍突遭大難,女兒婧的心情十分焦灼,便急匆匆來到相國的官府裡,拜見晏子。

晏子見她面色灰敗,神情憔悴,覺得很奇怪,心想:小女孩年紀輕輕,怎麼會有滿腹心事啊?便問道:“婧啊,你有什麼事?”

婧女緩慢而沉痛地回答道:“我爸爸叫衍,是個城市平民。這兩年,他覺得我們國家風雨失調,糧食歉收,心裡很是痛苦,便在昨天私自向名山神水祭祀,祈禱連年豐收,國富民安。不料多喝了一些酒,神智失控,不小心損傷了大槐樹,觸犯了刑法。現在大王要處死我爸爸,這樣我就成為孤兒。我個人受點委屈倒是小事,主要是大王這樣做,是有損於國家法制的尊嚴,也會降低君王的威信的。別國的人聽了,不就會嗤笑我們齊國制訂法律,看重樹而看輕人,愛樹而害人嗎?”

晏子聽了,連聲喝采道:“有道理,有道理。”不等送走婧,就驅車直往王宮,拜見齊王,諫道:“您宣佈‘觸犯槐樹的受刑,損害槐樹的人處死’,這個刑罰是不夠恰當的,它傷害了人民,會給天下人嗤笑的呀。”

齊王恍然大悟,當即下令赦免衍,撤銷護樹人員,取下告示木牌。

齊國京城的百姓紛紛翹起大拇指,讚揚婧說:“小小年紀了不起。她既拯救了父親的生命,又幫助國家維護了法律的尊嚴。”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第四十七章:不出戶知天下

第四十七章:不出戶知天下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筆者字面理解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行道(按照自然規律行事)之人,足不出戶,可以知道天下事。不望窗外,可以見宇宙。不行道之人,走得越遠,知道得越少。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所以行道之人不行也能知,不見也能明,不為也能成。

筆者感悟

老子的這段話很難理解,乃至於讓人覺得有些矛盾。俗話說:“行萬里路,讀萬卷書。”按老子的說法“不出戶知天下”正好與之相反。其實不然,用現代的話說:就是學習並按照科學知識行事,即便是足不出戶,也能知道事物的變化規律。在家裡看書,學習的是千百年以來前人總結的知識,在網上看到的是幾千裡之外發生的事情。老子闡述的是“學習”的概念。

在中國,學習這一詞,是把“學”和“習”複合而組成的詞。最先把這兩個字聯在一起講的是孔子。孔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意思是,學了之後及時、經常地進行溫習和實習,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嗎?很明顯,學習這一複合名詞,就是出自孔子的這一名言。按照孔子和其他中國古代教育家的看法,“學”就是聞、見,是獲得知識、技能,主要是指接受感性知識與書本知識,有時還包括思的含義在內。“習”是鞏固知識、技能,一般有三種含義:溫習、實習、練習,有時還包括行的含義在內。“學”偏重於思想意識的理論領域,“習”偏重於行動實習的實踐方面。學習就是獲得知識,形成技能,培養聰明才智的過程。實質上就是學、思、習、行的總稱。

人們沒有必要再走一遍前人的實踐認識之路,只需要把前人總結的知識學習過來就行了。從小學一直到博士後就是這個學習過程,在教室裡透過十多年的學習,就能夠知道包羅永珍的世界了,“不出戶,知天下”就是這個道理。人們把學習到的科學知識用於探索發現更深層次萬物的本質,從而使科學技術得到更進一步的發展,這就是“不窺牖,見天道”的深刻內涵所在。

鯤鵬與蓬雀

鯤鵬與蓬雀

傳說古代在很遠很遠的北方,大地以草木為毛髮,而那個地方氣候異常的寒冷,草木不生,於是人們把那個地方叫“窮髮”。

在那個草木不生的地方,有一片大海,是大自然造就的一片遼闊的水域。在這片水域中,生活著一條碩大無比的魚,這條魚的身體有幾千裡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