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預防、全過程控制和廢棄物資源化來替代末端治理成為環境與發展政策的主流。汙染控制政策體系越來越趨向綜合化、多樣化,並強調政策的靈活性。特別是強制性政策與經濟激勵手段相結合取得了明顯的成效。歷史性轉變的提出,吸收了多年來世界各國環境保護的經驗,借鑑了國際社會環境保護理論的有益成果,反映了當代最新的環保理念,順應了當今世界環境與發展事業前進的潮流。
。。
時代的呼喚(2)
在深刻了解歷史性轉變產生背景的同時,也要充分認識到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環保事業蓬勃發展都在要求必須加快推進歷史性轉變。
我國人口基數大,人均資源相對不足,生態環境脆弱。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不僅使經濟發展質量難以提高,資源環境也不堪重負。國內外經驗表明,加強環境保護是最佳化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重要手段。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日本透過執行嚴格的環境政策,促進了經濟結構調整,僅用了十幾年時間就基本解決了產業汙染問題,經濟質量也迅速提高。我國太湖的五里湖汙染治理投入了25億元,帶來的土地增值可以產生50億元以上的直接經濟效益,既美化了群眾的生活環境,又拉動了經濟增長。
“十一五”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
《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 》明確要求,到2010年,在GDP年均增長的同時,單位GDP能源消耗降低20%,主要汙染物排放總量減少10%。這是約束性的指標,是必須實現的目標。如果繼續沿襲以犧牲環境換取經濟增長的老路,不僅環保目標難以實現,還將影響經濟社會發展全域性。因此,必須加快推動歷史性轉變,確保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順利實現。
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是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人與自然的矛盾越尖銳,環境保護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地位就越重要。近年來,環境問題已嚴重影響到社會穩定。自松花江水汙染事件發生以來,至2006年4月底,由國家環保總局直接指導處理的各類突發環境事件76起。如果環境保護繼續被動適應經濟增長,這種狀況將難以遏制,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勢。因此,環保工作必須加快推動歷史性轉變,下大力氣解決涉及人民群眾利益的突出環境問題,有效化解各類環境矛盾和糾紛,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經過30多年的努力,我國環保事業取得重要進展。隨著經濟規模的不斷擴大,環境壓力將持續增加。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環境問題日益嚴重與增長方式轉變緩慢的矛盾突出,協調經濟與環境關係的難度越來越大;人民群眾改善環境的迫切性與環境治理長期性的矛盾突出,環境問題成為引發社會矛盾的“焦點”問題;汙染形勢日益嚴峻與國際環保要求越來越高的矛盾突出,環境與發展空間的關係受到挑戰。必須以更高的層次、更寬的視野看待環境問題,從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域性準確判斷環境形勢,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看待群眾環境需求,在再生產的全過程中全面防控環境汙染,加快推動歷史性轉變。
歷史性轉變是具有中國特色、基於中國國情、符合發展實際、融入發展全域性的轉變,是承上與啟下相連、希望與困難同在、機遇與挑戰並存時期的轉變,是中國環保事業轉折點上的正確抉擇!
深刻的變革(1)
歷史性轉變形成於中央提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戰略思想的時代背景下,形成於環境保護的偉大實踐中,又在這個偉大實踐中發揮著巨大的理論指導作用,是引領新時期新階段實現環保事業新跨越的思想武器和行動指南,因此必須努力加以推進。
用歷史性轉變統一思想和行動,必須增強推進歷史性轉變的自覺性和堅定性,凡是符合歷史性轉變的事情要全力以赴去做,凡是不符合的要毫不遲疑去改。例如,加快推進歷史性轉變,環境管理政策必須進行重大改革:要更加重視宏觀政策,更加重視環境政策與經濟政策的融合,更加重視環境經濟政策,環境政策的覆蓋範圍要從生產領域向消費、流通、分配領域延伸,從投資領域向外貿領域擴充套件等。再如,發達國家的環保法律是在環境汙染相當突出、社會壓力劇增的情況下制定的,一開始就實行了十分嚴格的環境保護法律。而我國的環保法律、法規起步於工業化水平較低的階段,形成的一系列規定和制度對於在發展中保護環境發揮了重大作用,但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迅速發展,與新形勢不相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