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真正的超越?超越基於現實世界的認知,辨別在紛雜的現實生活中,什麼是恆定不變的,本質是什麼。
先說一個題外話。
據說大清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時候,在鎮江金山寺,他問當時的高僧法磐:“長江中船隻來來往往,這麼繁華,一天到底要過多少條船啊?”
法磐回答:“只有兩條船。”¤米¤花¤書¤庫¤ ;__
乾隆問:“怎麼會只有兩條船呢?”
法磐說:“一條為名,一條為利,整個長江中來往的無非就是這兩條船。”
司馬遷在《史記》中說過:“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除了利,世人的心中最看重的就是名了。多少人辛苦奔波,名和利就是最基本的人生支點。
那麼,莊子對名和利是怎麼看的呢?莊子在《逍遙遊》裡,講到了這樣一個“堯讓天下於許由”的故事。
大家都知道,堯被中國古人認定為聖人之首,是天下明君賢主的代稱。許由呢?是一個傳說中的高人隱士。
莊子寫道,堯很認真地對許由說:“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於光也,不亦難乎!時雨降矣,而猶浸灌,其於澤也,不亦勞乎!”當光明永恆的太陽月亮都出現的時候,我們還打著火把,和日月比光明,不是太難了嗎?及時的大雨落下來了,萬物都已經受到甘霖的滋育,我們還挑水一點一點澆灌,對於禾苗來說,不是徒勞嗎?
堯很誠懇地對許由說:先生,我看到你就知道,我來治理天下就好像是火炬遇到了陽光,好像是一桶水遇到了天降甘霖一樣,我是不稱職的,所以我請求把天下讓給你。
大家看看,這辭讓的可不是小官位啊,這是堯要把天下讓給許由!許由又怎麼說的呢?
許由淡淡地回答:你治理天下已經治理得這麼好了,那麼,我還要天下幹什麼?我代替你,難道就圖個名嗎?“名者,實之賓也,吾將為賓乎?”名實相比,實是主人,而名是賓客,難道我就為了這個賓客而來嗎?還是算了吧。
許由接著說了一個很經典的比喻:“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他說,一個小小的鳥在森林裡面,即使有廣袤的森林讓它棲息,它能築巢的也只有一根樹枝。一隻小小的偃鼠在河裡飲水,即使有一條湯湯大河讓它暢飲,它頂多喝滿了它的小肚子而已。
我們想一想,人生有涯,一個人這一輩子能吃多少飯呢?能佔多大的面積呢?人往床上一躺,你睡覺的地方也就這麼大,不管你住的是300平方米的豪宅,還是1000平方米的別墅,你實際需要的空間跟別人都一樣。
淡泊為大。許由這樣的一種寧靜致遠的淡泊心智,可以連天下都辭讓出去,就是一種博大的境界和情懷。
黎巴嫩著名的詩人紀伯倫曾經感嘆:“我們已經走得太遠,以至於忘記了為什麼而出發。”
第二部分 境界有大小(2)
我曾經聽過這樣一個故事,說一個人有一天想要往牆上掛一幅畫,就忙忙叨叨地找來錘子和釘子。當他把釘子釘進牆後,卻發現這個釘子根本掛不住這幅畫。怎麼辦呢?他說,那就只能往牆裡■一個小木楔子,然後再釘釘子。
他去找木頭。找到木頭髮現太大,又去找斧子。找到斧子,發現對付木頭不順手,又去找鋸子。鋸子有了,又發現鋸條斷了,又去找鋸條。這樣一件一件東西找下來,等到他把所有的東西都湊齊了,他已經不知道要幹什麼了。他早就忘記了那幅畫了。
其實這很像我們今天的生活。我們在行走,我們在奔波,我們終日忙忙碌碌,但是我們忘記了為什麼而出發。
很多時候,我們會置身於這樣的茫然中。所以,人需要看清自己的目的,看清自己的方向,看清眼前的權衡。
生活的大道理,人生的大境界,有的時候,都是從生活中的最細微處去發現、去感悟的。
那麼,怎麼樣才能從細微處見出大境界呢?
有的時候,大境界是從眼前的小物件上看出來的。也就是說,要看到大境界,在於我們有沒有安靜的心靈,有沒有智慧的眼睛。只要我們可以讓心靜下來,真正擁有了空靈之境,讓我們眼睛敏銳起來,我們就會看到在不經意處,有很多至極的道理。
世界著名的男高音帕瓦羅蒂在年輕的時候,剛剛開始在音樂界聲名遠揚,整個人一直非常緊張,而且他覺得他用來唱歌的嗓子不堪重負。
有一次,他在全世界巡迴演出,非常疲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