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之一。有的媒體記者的提問比較尖銳,從此再也得不到提問的機會了。美國有位著名戰地記者彼得·阿內特,過去因報道越南戰爭獲得過普利策新聞獎,這次由於接受了伊拉克電視臺採訪,說了一些與美軍戰爭意志不相符的話,立刻遭到美國NBC電視臺解僱。卡達的半島電視臺播放了伊拉克審訊美軍俘虜的影象後,美軍新聞發言人明確警告說:“我們對貴臺播放美軍士兵受審的影象表示失望,希望其他媒體不要仿效。”沒過幾天,半島電視臺駐巴格達記者站遭美軍導彈襲擊,一名記者被炸死。各國媒體中也有一些不同聲音對美軍不利,攻入巴格達市內的美軍坦克悍然向各國記者雲集的巴勒斯坦飯店開炮,用炮口同記者們對話,路透社和西班牙電視臺各有一名記者喪生。
這一嚴重事件遭到國際新聞工作者聯合會和各國記者強烈抗議,但在美軍強大的戰爭機器面前,這類抗議聲微弱得不值一提。對此,連一位英國記者都看不過去了,他說,“美國只有在合適的時候才尊重國際法”。
美國的輿論宣傳說是“軟”的一手,到了關鍵時刻卻很“硬”。像美軍以強大實力奪取“制空權”、“制海權”一樣,美國也在新聞場合蠻橫地奪取“制輿論權”,以便用張揚美國戰爭意志的資訊洪流源源不斷地衝刷眾說紛紜的世界輿論。
四 直接針對伊拉克軍民的資訊攻心戰,是配合戰場上的軍事打擊一道實施的,這是一種“軟硬兼施”式的作戰方法。
伊拉克戰爭中,美軍的軍事行動有一個突出特點,就是最大限度地追求軍事打擊的心理效應。無論是“斬首”行動,還是“震懾”行動,其戰役企圖都是為了“震懾”伊軍,打垮伊軍的精。8。 040 神支柱,迅速瓦解其戰鬥意志。這是蘊含在軍事打擊中的攻心戰成分。除此之外,美軍還有資訊攻心戰的全套專業本領。
伊拉克戰爭是2003年3月20日凌晨以“斬首”行動打響的,而在開戰前的幾天內,美軍已對伊軍將領們實施了一輪無聲無息的心理轟炸。伊拉克戰爭爆發前兩天,3月18日的英國《泰晤士報》就已登出一篇題為《先是郵件,後是導彈》的報道,第一句話就說:“美國對伊拉克的轟炸已經開始。”什麼轟炸?心理轟炸。用的是什麼炸彈?電子郵件、住宅電話、傳真、傳呼、手機簡訊息。《泰晤士報》的報道是這樣描述的:“華盛頓將伊拉克高階指揮官作為目標,以高度的精確性和越來越高的頻率向他們傳送電子郵件、傳真甚至呼叫他們個人的行動電話來向他們施加壓力,敦促他們背叛或反抗薩達姆·侯賽因總統。”
美軍實施這種心理轟炸,同樣是仰仗它所擁有的強大資訊科技優勢,“在空中和太空一系列不同尋常的電子竊聽平臺的幫助下,美國人能夠透過伊拉克主要軍事指揮官的行動電話和電子郵件與他們交流”。這篇報道說,“據官方訊息,這些談話的反饋內容十分積極且令人振奮,它們表明,即使如共和國衛隊這樣的所謂精銳部隊,也準備不戰而降”。美國軍方“已經瞭解(伊軍)指揮官中有哪些將進行戰鬥,而哪些會很快倒戈”。這篇報道最後以威懾的口氣說,在未來幾天內,這種心理轟炸將讓位於高度精確的導彈閃電戰,它將是“戰爭史上打擊最精確、最致命的空戰的第一夜”。
資訊攻心戰(4)
美國蓄意透過英國媒體透露出這條來自美國的“官方訊息”,本身就是一顆超級心理炸彈,它足以離間薩達姆及其軍隊高官,在他們中間製造出猜疑、不信任等等惡劣氣氛,引起種種思想混亂。
這篇報道透露出了一個重要的新動向:進入資訊化時代後,無論軍事打擊還是攻心戰術,都在走向“精確化”。軍事戰場已進入了精確打擊時代,心理戰領域也同樣進入了精確攻心時代。過去心理戰領域的大面積散發傳單、廣播喊話等辦法,也和戰場上的狂轟濫炸等“粗放型戰爭”的老辦法一樣,。9。 041 都將逐漸過時,代之而起的將是“精確型戰爭”的一套全新的攻心戰辦法。伊拉克戰爭中,美軍雖然仍沿用了散發傳單、廣播喊話等老法,但它更注重的辦法已是針對伊軍將領中的一個個具體物件,有針對性地對他們逐個進行精確的心理轟炸,將一枚枚心理炸彈透過個人化的資訊管道,直接匯入攻心物件的內心。托夫勒夫婦在《第三次浪潮戰爭》中說:“有時對戰爭新聞進行適當的‘編造’,同摧毀敵人的坦克部隊一樣重要。”開戰後,美軍迅速對伊軍展開了第二輪攻勢強大的心理轟炸,這一輪使用的心理炸彈是一連串蓄意編造的假訊息。“斬首”行動剛結束,立刻飛出一條訊息說“薩達姆已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