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部分

發吹壞了?

人體動作學(Kinesics)研究的是肢體語言,它也是現代文化中最被誤解的「科學」。隨著1970年朱理斯.費斯(Julius Fast)出版了《肢體語言》(Body Language)一書後,世人才開始研究身邊朋友們的交叉腿、臉部抽搐……以及各式各樣習性的含義。就跟小孩們戴的破咒環一樣,人們也寄望靠幾招行為學上的小把式就能解讀人類潛在、最深刻的情感和動機。

事實不是這樣的。費斯他自己也自我告誡,認定肢體語言是極難解的命題:「研究肢體語言,等於是研究所有肢體動作的總合,從最有意識的,到完全潛意識的……從各文化特有的,到所有文化共通的。」這麼龐雜的系統,當然就不可能「簡易好學」了。但是,儘管費斯這麼警告著,研讀肢體語言還是成了全民風潮。隔了一代之後,很多人仍然會在開會時對要不要交叉雙臂,思之再三。

在《肢體語言》末尾,費斯指出了人體動作學中最惱人的主要問題。他談到老是被人提起的「雙腿交叉」:「雙腿交叉……到底能不能看出性格呢?我們在坐著的時候,真的藉由雙腿,洩露了我們的本性嗎?所有的肢體語言都沒有單純的「是…或…否」這樣的答案。雙腿交叉或兩腿平行可以算做此人當時感受的一個線索,但也可能什麼意義也沒有。」

第三章 外貌和肢體語言(8)

肢體語言反映的,常是一種生理狀態(就像背痛),或一時的心智狀態(好比沮喪),而不是更常態性的人格特徵。一個人的肢體語言會時時變化、隨場合變化,所以,用肢體語言來判斷一個只見過一面的人的性格,是有風險的。每個人都會有緊張的時候,但這不代表我們都是「緊張大師」。但如果某人在你每次碰見她的時候,好像都繃得很緊,你大概就可以猜出她性格的一二了──起碼你可以看出她生命的常態之一是什麼,這可就和頭髮吹壞沒有關係了!

「一致性」常是解讀肢體語言的關鍵。如果你不認識對方,也沒有在不同的場合裡近距離的觀察過對方,你就不會知道她的行為常態,也就沒有什麼參考資料來做比較。你從肢體語言所領悟的心得,只有在你看到更多對方的性格特質時才最有用。而要想認清某人的性格,你就要歸納出在本書討論過的所有特質模式,而不光只是他的肢體語言。 好學易懂的肢體語言

介乎嚴謹的肢體語言學和「美容院式八卦分析」間的,是一套針對人們每日動作的實用解讀。附錄B列出了很多肢體動作的得分,相信可以幫你解讀某人的情緒狀態或人格。但就像生理特質一樣,大部分的肢體動作可以有很多意義或完全沒意義──一切要看環境!

要從不重要的細節裡找出有意義的情報的最好方法,就是要學會:不同的情緒,往往會藉著同時發作的一套動作來宣洩,所以不要死記每一單獨動作和它們所可能代表的意義。例如:不良的眼神接觸(eye contact)可能是不誠實、氣憤、緊張、戒心、不好意思、恐懼、傲慢、無聊,以及其它情緒的徵兆。只有當你驗收了指向特定方向的其它線索之後,你才能確定它到底是哪一項。所以,只把某項特質或行為(如不良的目光接觸)所帶動而出的所有不同情緒列出來,是沒有什麼用的。相反的,這本書所描述的,是常能反映不同心智狀態的多種動作的組合。在本章結尾處,我們討論了九種基本的情緒狀態,而在附錄B裡,我們還探討了另外十三種。從本章所提到的這九種中,我們可以看出相似的情緒其實常會自極不同的肢體動作中流露出來;而極不同的情緒,卻又能靠許多相同的肢體動作表達。

雖然你不該太依賴肢體語言這一項,但無可否認的,它們確實能提供有用的資料。例如:如果你有預感某人在騙你,你可以強迫那人對你說實話,尋找類似書面檔案的證據,或帶著情報找第三者諮商。但是,除非你知道「不誠實」的動作特徵,否則你可能永遠也不會想到要先質疑對方的誠信。大部分人撒起謊來都很不舒服,所以只要你知道該注意哪些蛛絲馬跡,要揭穿謊言其實不算困難。你也許不能在法庭上證明你的論點──但,你反正也不需要上法庭去證明!一旦某人的肢體語言暗示了他可能在撒謊,你就可以透過那些行為徵兆來印證你的預感。 情緒上的「捉迷藏」

我們的很多基本想法──如不誠實或憤怒──都是負面性的思想。其它如驚喜、懇切等,既不會永遠都正面積極,也不會老是負面消極;在某一場合你可能很需要它們,而在另一個場合裡,卻又對它們避之唯恐不及。某些像「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