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的產量驚人,1943—1945年間,蘇聯共生產了8萬架飛機,7.3萬輛各型裝甲車輛,32.4萬門火炮。例如,“伊爾”I1-2型攻擊機的產量達到了3.6萬架,成為歷史上單機產量最高的飛機(這一記錄幾乎永遠不會被打破)。
當然,那種認為在東線戰場擊敗希特勒完全取決於工業產量的觀點極其可笑。要想客觀地評估1943年之前的戰爭,必須將蘇聯超出常人想像的戰略物資生產能力和蘇軍的龐大兵力一併考慮。如果僅從人力資源、機器和其他裝備等單方面考慮,就無法抓住問題的本質。總而言之,如果缺乏巨大的工業能力,蘇聯就不可能在東線取得勝利。
1943年戰役的序幕
在斯大林格勒地區取得反攻勝利和德國第6集團軍大潰敗之後,蘇軍連續發動進攻,繼續向前推進,力圖擴大戰果。1943年1月29日,蘇軍發動了“駿馬賓士”行動,瓦杜丁將軍的第6集團軍和近衛第1集團軍對德軍陣地發動了全線攻擊,取得了相當大的戰果。德軍防線很快崩潰,蘇軍深入至德軍防線的縱深地區。兩天後,瓦杜丁將軍下令對德軍發起總攻。與此同時,就在1月29日同一天,蘇軍抽調部隊支援沃羅涅日方面軍對哈爾科夫發起攻擊,在德軍防線上撕開了一個巨大的缺口。儘管德軍很快恢復了鎮靜並進行了殊死抵抗,但仍無法抵擋紅軍的攻勢。2月14日,哈爾科夫的德軍面臨被合圍的危險,德軍指揮官對此束手無策。這時,希特勒嚴令要求德軍在哈爾科夫城內戰鬥至最後一人,但也無濟於事。最終,守城德軍部隊被分割殲滅。2月15—16日,經過兩天激烈的巷戰之後,蘇軍終於解放了哈爾科夫。
第3章 蘇軍在挺進(2)
哈爾科夫解放以後,瓦杜丁將軍開始重新擬定作戰計劃?燻打算奪取第聶伯河上的渡口。然而,這項計劃充滿了風險,將使得戰線過長的蘇軍分散在比原定計劃更廣闊的地區,大大增加了後勤補給的難度。斯大林對於潛在的危險十分關注,但最終還是批准了這個計劃。就在瓦杜丁率部向第聶伯河進軍的同時,新近建立的中央方面軍在羅科索夫斯基將軍的指揮下,正朝著斯摩稜斯克方向推進,準備對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實施合圍。進攻行動起初開局順利,但是,羅科索夫斯基將軍決定抽調斯大林格勒地區的人員和坦克前來助戰,這就使得進攻行動面臨著巨大的風險———如果增援部隊無法按時抵達前線,整個行動則有可能失敗。最終,惡劣的天氣對原本就非常有限的運輸網路產生了極其不利的影響,中央方面軍無法在預定的攻擊日之前獲得必要的支援,進攻日期最終不得不改為2月25日,往後整整推遲了10天。此時,蘇聯西方方面軍和加里寧方面軍的作戰行動顯然無法獲得成功,而中央方面軍的攻勢需要與其他兩個方面軍協同行動。在此情況下,羅科索夫斯基的進攻計劃需要重新進行調整,以適應現實情況的變化。
然而,德軍也正在向該地區集結部隊,這意味著德軍將有能力實施反擊行動。3月初,羅科索夫斯基被迫停止進攻庫爾斯克北部的德軍防線。
第四次哈爾科夫戰役
蘇軍在進攻初期所取的勝利引起了德軍頓河集團軍群司令官埃裡希·馮·曼施泰因陸軍元帥的高度關注,他清醒地認識到德軍戰線拉得過長,迫切需要緊縮戰線。因此,曼施泰因開始設法說服希特勒。經過一番爭論後,他的部隊終於獲准從羅斯托夫和頓巴斯地區的突出部後撤到米烏斯河岸的更佳的防守陣地。但這次後撤還不足以解除瓦杜丁部隊的進攻威脅,曼施泰因斷定新的陣地也有可能隨時被蘇軍突破。第聶伯河渡口正面臨著極度的危險,如果蘇軍在進攻第聶伯河的過程中攻佔鐵路樞紐———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德軍頓河集團軍群的補給線很有可能被切斷。
曼施泰因將軍的應對方案堪稱整個戰爭期間所有戰場上一次最冒險的行動。面對步步進逼的蘇軍,他並沒有採用後撤部隊保護己方補給線的策略,而是決定發起一場反擊作戰。儘管這一計劃充滿了危險,曼施泰因認定,經過連續幾周的高強度作戰行動,敵軍戰鬥力已經下降。至少,目前蘇軍的補給線要比進攻初期脆弱許多。2月20日,德軍發起了反擊,納粹黨衛軍裝甲軍開始進攻瓦杜丁將軍的第6集團軍。經過幾天的戰鬥,德軍取得了很大的進展,蘇軍的臨時陣地遭到了完全出人意料的反擊。2月25日,瓦杜丁將軍的部隊已經筋疲力盡,不得不決定轉入防守,曼施泰因元帥則獲得了發起第二階段戰役的機會。
3月的第一週,德軍開始向沃羅涅日方面軍的左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