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部分

融合而發展成一較大的派系,故又稱鷹爪翻子門。近代流行於河北、北京、湖南、湖北、廣東、廣西、四川等地,東南亞及歐、美諸國亦有傳練。該拳的特點是:姿勢雄健,手眼犀利,身步靈活,發力剛爆。其手型似鷹爪,即手指的第二、第三指節勾屈,手背後張。手法有抓、打、拿、掐、翻、砸、鎖、靠、崩、截、攔、掛等,注重抓拿;腿法有蹬、彈、撩、踹、纏、穿、連環腿等;身法有俯、仰、擰、轉、伸、縮、閃、展等,講究收腰緊勁;眼法有環、瞰、注、隨等;勁力講究脆、銼、提、緊。其功法主練鷹爪功(力)和樁功。其套路有鷹爪拳、羅漢拳、十二路行拳、八步追、八面追、五十路連環拳等。鷹爪拳已被列為全國武術表演和比賽專案。

鷹爪拳的指力訓練

鷹爪拳的指力驚人,多用於擒拿、點穴等。其指力練習方法並不神秘,但需要毅力。 首先從俯臥撐開始練習。最初練習俯臥撐先是用雙掌或雙拳,做時自然呼吸。或撐起時呼氣,下壓時吸氣。做的數量視個人體質而定,可每天分組分次練習(如一次五組,每組20下,中間可稍事休息)。最初練習俯臥撐時不可勉強,力盡即可。重要的是天天練習,每天練習數量只增不減,或至少保持固定的強度。當俯臥撐可做到100以上也不覺疲勞時,便可改由雙手五指做。當五指也可輕鬆做到100以上時,再換四指(即不用小指),四指後為三指(只用拇指、食指、中指),直練至雙手中、食二指輕鬆做俯臥撐時即算小成(也可練習至雙手食指)。 此後開始練習倒立,如俯臥撐一般練法,先是雙掌,再是雙手五指、雙手四指、雙手三指、雙手二指,若能練至雙手食指倒立,則為大成。此時單指即可擊破木板。 在練習俯臥撐的同時,我們也要加入其它練習,如抓布袋、抓罐等。 布袋內可裝黃豆、沙子、石子等。起始重量兩斤,以後不斷增加重量。練習時,取馬步式。左手握一布袋,向上丟擲,待其落下時出右手抓住,再由右手丟擲,左手抓。如此反覆,練至雙手無力。 抓罐是用內裝沙子的窄口瓷罐,雙手成爪抓住罐沿,再將雙臂向兩側平舉,最初練習時間可五分鐘,最後要練到一小時為成。練時也採用馬步。

白鶴拳

白鶴拳是在清朝初年順治年間(1644…1662年)由福建省福寧州(現霞浦縣)北門外少林拳師方種的獨生女方七娘所創。 明末遺民方種,原籍浙江省處州府麗水縣,為避時亂,南遷福建省福寧州北門外居住。方種“家富,為人俠氣,性好武藝,廣交天下豪傑,凡所聞貫精高手明師,多從學之,朝夕勤習,無法不通,遂乃有心手靈機變化之神功”。時方種年已六旬,妻室早亡,僅生有七娘一女而已。“七娘容貌絕世,年登十六,好少林拳藝”,深得方種疼愛,故傳之最力。方種意欲並傳其未婚婿陳,豈知陳乃負義之人。七娘誓不從,婚姻失意,又素有貞靜之念,即持節投白蓮(練)寺禮佛。方七娘一日在寺中織布,見一隻白鶴飛宿在梁間,昂首振翩,舞腳弄翼,引椽銜毛,伸頸覓食、纏脖棲息,姿態奇妙,心甚異之。即以手中梭盒投之,被白鶴閃跳而過;又以緯尺擲之,覆被白鶴展翼彈落;俄而奮騰凌空,衝入霄漢而去。於是七娘感悟之餘,精研不輟,揣摩衍化,乃揉合白鶴種種舞姿於少林拳法之中,她幾經推敲,創出別具一格的“似剛非剛,似柔非柔”的拳法,稱為“白鶴拳”。近來在福建南安又有發展成為自成體系。 方七娘為紀念在“白蓮(練)寺”中創出白鶴拳,乃將此寺號為“教練寺”,以寓不忘,並在寺中教傳拳法,廣授生徒,聲譽大噪,名聞遐邇。當時,有永春人曾四與其師顏起誕(又名顏上觀,擅長棍法),雲遊各地,以武會友,慕名尋訪教練寺。及至該寺,恰遇暴風驟雨,站在寺門外暫避,方種見狀,詢及居處,曾四答是“永春縣人,教杖(棍)功夫的”。方乃延請入寺,顏曾師徒拜謁敘及淵源,方種知是少林本派,所以留下他們加以款待。曾四與方七娘談論棍法拳法,深覺七娘技高一籌。而顏起誕乃剛性燥烈之人,流露出不悅之色,其娘以言譏笑之。起誕不服,心想七娘乃一小小女流,縱然技精,也難勝我盛壯男兒,便要與七娘比試。七娘欣然答應,遂一手擎起,兩足並立,以待來勢。起誕以左手擒拿單鞭勢攻之,七娘忽然變換招數,食指一轉而入,起誕受傷倒地,深為之嘆服。他對曾四說,我所學的都是那些粗硬淺窄功夫,還未達到精微神化之境,你應當誠心向他們求教。遂率曾四再到教練寺拜謁,要求學習拳藝。他對七娘說:“我昔日所為乃自作自受,亦不後悔,但憐小徒聰慧可教,懇望收留門下,致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