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部分

虼飼爰柑旒伲��懦鋈ネ講鉸眯校�紊酵嫠�R虼耍�灰�謝�嵛揖捅��渭櫻�吶虜徊渭湧際暈乙踩ァ"�

有一次,在這樣的郊遊中我遇到一個女孩,郊遊結束時我已經喜歡上了她。只可惜她比我低一級,我們的課程安排不一樣,我沒法經常見到她,不知道她是否也對我有好感。於是,我與同齡的所有平凡男孩一樣,設法打聽到她的一門選修課,然後也報名參加。

離我們住的鎮子大約兩公里的地方住著一個人,我們叫他“養鳥人”。童年時代他孤苦伶仃地生活在東歐,經歷了納粹的大屠殺。為了躲避納粹的*,他逃進森林,與鳥獸為伴,反而覺得更安全、舒心。後來他經歷千辛萬苦來到以色列,決心儘自己最大的努力,讓周圍孩子們的童年更加美好,不再像他當年那樣。他收集世界各地各種各樣的鳥類,請孩子們來體驗美妙的鳥類世界。我喜歡的那個女孩經常到養鳥人的禽舍做義工,於是我也和她一起去打掃鳥籠,給鳥餵食,給參觀者講述鳥類的故事,最有意思的是,看著鳥兒孵蛋、成長、它們之間怎樣進行交流、它們與參觀者怎樣交流。過了幾個月,我終於明白,我和那個女孩不會有什麼進展,但我和鳥兒卻有了感情,於是我又在那裡繼續工作了一段時間。

幾年以後,在我出院以後,決定給自己買一隻鸚鵡。我選了一隻形體稍大一點兒的,非常聰明的亞馬遜鸚鵡,並給它起了個名字叫讓·保羅①。它長得很漂亮,羽毛幾乎都是綠色的,只有翅根部位有點淡藍色、黃色和紅色羽毛,我們相處得很愉快。讓·保羅很喜歡說話,無論誰走到籠子跟前,它都設法*賣弄,吸引人和它玩。只要我一走近籠子,它馬上靠過來,低下頭,把脖子露給我,我一面輕輕地用手指梳理它脖子上的羽毛,一邊像哄小孩那樣哄它說話。我洗澡時它總是跟著飛進洗澡間,我把水花濺到它身上,它高興地抖抖羽毛。讓·保羅非常喜歡和人交往。如果讓它獨自在籠子裡待得太久,它就用嘴啄自己的羽毛,它感到無聊時就會有這類舉動。我發現,鸚鵡特別需要經常進行一些腦力活動,於是我買了幾種玩具專門供它玩,幫它解悶。其中有一個遊戲叫“尋找美食”,由不同顏色的木塊組成,一層比一層小,好像金字塔的形狀。木塊中間用繩子連起來。每一層上都有數目不等、一厘米深的“美食洞”,裡面可以藏鸚鵡喜歡的食物。要找到好吃的,讓·保羅必須掀開木塊才能發現小洞,這對於鸚鵡來說並不容易。以後的幾年裡,“尋找美食”和其他類似遊戲一直伴隨著讓·保羅,逗它開心,使它好奇,讓它在這個環境裡過得更有意思。 那時我並不知道,“尋找美食”遊戲後面有一個意義重大的原理。“反寄生”—這個術語是動物心理學家格倫·詹森創造的,指的是他發現的一種現象,即動物寧願自己去尋找食物,而不願意吃身邊盤子裡放著的、現成的相同食物。

反寄生的鸚鵡與飢腸轆轆的老鼠(2)

為了更好地理解勞動換取食物的愉悅,我們一起回到詹森20世紀60年代第一次關於成年白鼠勞動嗜好的實驗。我們假想你是參加詹森實驗的白鼠,和你的齧齒類朋友們開始在籠子裡生活了10天,每個籠子裡的白鼠—生活條件與你們正常狀態下差不多—每天中午12點(你不知道是幾點鐘,但是慢慢學會了時間概念)一個很和氣的、穿白大褂的人就會準時出現,發給你們每隻白鼠10克很好吃的實驗室餅乾。照這樣過了幾天,你就習慣了每天中午期待著食物到來,穿白大褂的人快出現的時候,你的肚子就開始咕嚕咕嚕作響—詹森正是要把你們帶進這種狀態裡來。

你一旦適應了每天中午12點吃餅乾,事情馬上就變了。有一天到了你最餓的時候,那個人不來了,一直過了一個鐘頭,他才出現,把你從籠子裡取出,再放進一個“斯金納箱”裡。你簡直餓壞了。這個箱子是著名心理學家伯爾赫斯·弗雷德裡克·斯金納發明的,所以他的名字也就成了箱子的名字。箱子並沒有什麼特別(和你住過的那隻差不多),但有兩個地方不同,你還不知道。一是它裝有一個餵食器,每隔30秒鐘就投放食物。太妙了!另外就是有一根撬杆,不知為什麼放了塊白鐵片,好像是個暗門,把它給擋住了。

開始,你對撬杆不感興趣,但是餵食器真是太吸引你了,你幾乎一直待在它的旁邊。它過一會兒就投放吃的,一直到你吃了50個小飯糰。然後又把你放回原來的籠子,再把你那一天食物不足10克的部分補發給你。

第二天,午飯時間過了,仍然沒給你餵食,下午1點過後,又把你放進斯金納箱。你不但很餓而且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