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部分

究成果,也就是人們對於新環境的適應過程(第六章你會讀到有關這一現象的更多敘述)。我在這個領域已經進行過一些研究,但我當時沒打算討論我的研究成果,而是要進行一個15分鐘的發言,講一講我的個人經歷,一個年輕人如何逐步適應自己受傷的現實,以及我從這一經歷中得到的教訓。我把講話內容練習了幾遍,記住了我要講的要點有哪些。除了這個話題比其他學術講座的內容與我本人的關係更緊密之外,我感到這個報告與近幾年我作的其他報告沒有什麼區別。到頭來,我的計劃與現實根本就不是一回事。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社會壓力下的表現失常(2)

講座開始,我平靜地闡明瞭演說的主旨,但使我恐懼的是,當我敘述到醫院裡的經歷時,淚水湧入了我的眼睛,再往下我連話都說不出來。我極力避免直視在座人們的眼睛,在房間裡來回走了大約一分鐘,儘量使自己平靜下來。然後我想接著講,但還是說不出話。我又來回走了一陣,再次試著講,但仍然無濟於事,一開口就不由自主地哭了起來。

我很清楚,守著這麼多人講述過去的事,對我的痛苦回憶起了放大作用。於是我決定換一個不帶感*彩的話題,轉而討論我近來的研究工作。這樣做很有用,我終於把演講完成了。但是這件事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處於壓力之下,我無法預測情緒對於我的表現到底有多大的影響。

考慮到我在公開演說中出現的問題,我和尼娜、尤里還有喬治又對實驗的形式作了改變。這一次,我們想弄清楚在實驗條件中加入社會壓力的成分,結果會怎麼樣。

我們付費給8個芝加哥大學的學生,讓他們解答13道題,每一道題包括3組字母,要求把它們分別組成單詞。和我們進行的其他實驗一樣,參與者必須答對了才能拿到錢。舉一個例子,把下面3組無意義的字母重新排列,組成有意義的單詞(沒做完先別看腳註裡的答案):

1。 SUHOE

答案: _________________

2。 TAUDI

答案: _________________

3。 GANMAAR

答案: _________________

每個人有13道題,其中有8道我們讓參與者在辦公室的小隔間裡單獨做。另外5道題,我們讓參與者逐一站起來,走到房間一端的大黑板前,當著其他參與者的面,在黑板上寫出來。當眾答題,能否回答正確顯得很重要,答對了,不僅可以拿到獎金(這點與單獨做相同),同時還會當眾收穫社會獎賞—受到同伴們的羨慕(或者當眾出醜)。他們在公共場合—成績好壞尤其重要—答對的題多呢,還是單獨在小隔間裡,沒有社會激勵因素的條件下的成績更好?你可能猜到了,參與者們在小隔間答題的正確率大約是當眾答題的兩倍。

集中營倖存者、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爾描述了一個有關社會壓力使人窒息的例子。在《追尋生命的意義》(Man’s Search for Meaning)一書中,弗蘭克爾描寫了一個病人,有口吃的毛病,無論他怎樣努力,就是改不掉這個毛病。這個倒黴蛋唯一一次說話沒有出現口吃是他12歲那年,有一次他乘電車沒買票被售票員抓住。他想用說話口吃的毛病引起售票員的同情心,把他放了。他想結巴地說話—但是,原來他說話口吃不需要激勵因素,現在突然有了激勵因素,他反而不口吃了!另一個相關的例子,弗蘭克爾描述了一個害怕出汗的病人:“一旦他預料到自己馬上要出汗,這種先期出現的焦慮就足以導致他出汗更多。”換句話說,這個病人害怕出汗,拼命阻止出汗成為強烈的社會動因,反而導致他出汗更多,在經濟學上這種現象稱做效能降低。

如果你還覺得不清楚,我可以告訴你,社會壓力窒息現象不僅僅限於人類。人們對多種動物也進行過類似實驗,包括大家討厭的蟑螂,它在一項有趣的實驗裡成了“明星”。1969年,羅伯特·扎喬克、亞歷山大·海因高德納,還有愛德華·赫爾曼想比較蟑螂在兩種條件下完成不同任務的速度:一是單獨行動,另一種是有“觀眾”即另一隻蟑螂在場。在“社會”狀態下,兩隻蟑螂可以透過有機玻璃窗看到對方,聞到彼此的氣味,但是不會直接碰到對方。

蟑螂的任務之一相對簡單:沿著一條筆直的通道向前跑。另一個任務難一些,讓蟑螂穿過比較複雜的迷宮通道。結果與你猜測的一樣(假如你能對蟑螂進行猜測的話),有另一隻同伴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