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5部分

計劃委員會的成立是一個標誌,最初班子50人,都是學術界有名望的人物。至1935年,蔣介石的“人才內閣”或“行動內閣”敞開大門,以胡適為首的《獨立評論》圈子內的人物紛紛入閣,基本上都做了部長或委員。這是知識分子的勝利呢,還是全面潰敗呢?先生舉惟一的一個證明“胡適關心的面要比魯迅為寬”的例子,就是1940年代末,胡適出任北大校長時,曾向“當局”提出把一批研究原子物理的年輕科學家聚集到一起,研究原子科學。先生所以稱道,並不在自然科學發展本身,而在此舉可以增強國力,到底是廷臣的意見。就像先生說的那樣,即使中國在這方面的發展 “不致落在蘇聯之後”又如何呢?蘇聯此後的結果又如何呢?在胡適的思想中,自由主義已然轉向,作為廷臣,是不能不讓位於國家主義的。就在陳獨秀稱之為“黨權為重國權輕”的時候,胡適哪怕試圖加強“國權”,壯大國家的力量,實際上還是穩定了“黨權”;因為當時的中國乃是“*”,這種極權主義政體的性質是不可能自動改變的。

從啟蒙知識分子到一般學者再到廷臣,胡適一生的道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