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卻無法還原當時國人的悲痛與惋惜之情。在中國現代的名人中,特別是如蔡元培這樣在學界、政界均有地位的名人中,沒有一個人如蔡元培這樣得到各黨各派不同政治勢力的讚許和稱道。這幾乎是一個奇蹟。
電子書 分享網站
假如沒有蔡元培
蔡元培的地位來自於他的成就,而他一生中最值得稱道的成就是作為北大校長而獲得的。即使在今天,只要談起教育改革,言必稱蔡。
從1912年京師大學堂更名為北京大學,到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學校長,短短5年間,北大走馬燈似地換了四任校長:嚴復、章士釗、何燏時、胡仁源。他們都是民國文化教育界鼎鼎有名的精英人物,儘管使盡了十八般武藝,可就是當不好這樣一個脫胎於舊體制的大學的校長,難有作為。
歷史的重任交到了蔡元培的手上。
當時北大的名聲不好,是著名的“官僚養成所”。在當時的北大,學生無意學習,老師無心教學。蔡元培深知,要改變學風,需從整頓教師入手。學生不喜歡聽課、不愛好學術,教師自然難辭其咎。蔡先是三顧茅廬,請來《新青年》主編陳獨秀當文科學長,《新青年》編輯部隨之遷至北京,之後又聘胡適為北大文科教授兼文科研究所哲學門主任,這兩人後來成為了新文化運動的領軍人物。後來又相繼聘請李大釗、魯迅、錢玄同、劉半農、周作人等新派人物到北大執教。同時還留聘、新聘了一批學術造詣深厚而思想保守的教授,如辜鴻銘、劉師培、黃侃、崔適等,以他們為核心,形成了北大的保守派營壘。此外,還有章士釗、李四光、梁漱溟等等。這些閃耀在二十世紀中國文化上空的巨星們,齊集北大。
經此變化。一時北大人才濟濟,學校面貌為之一新。據1918年初的統計,當時北大教員平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