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0部分

淞滬停戰協定簽訂後,日本陸海軍除一部調回日本國內外,陸軍主力第14師奉日本參謀總長的急令,迅速調往中國東北,列入日本關東軍的序列,對中國東北的抗日軍民進行“討伐”。日本侵略者用停戰協定取得戰略主動,以便將日軍投向新的方向,擴大侵華戰爭。對上海的進攻掩護了偽“滿洲國”的出籠,在上海的停戰,又加強了對東北的進攻。

《上海停戰協定》的簽訂,標誌著淞滬戰役的正式結束。在抗戰中,中國第19路軍和第5軍的廣大官兵表現出了高度的抗日愛國熱情和英勇犧牲精神。上海廣大群眾和全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號召和影響下,給予第19踢軍抗戰以巨大的支援。中國軍民在淞滬抗戰中不畏強暴和頑強戰鬥的意志以及所取得的部分勝利,在中國的抗日戰爭史上寫下了重要的一頁。

淞滬抗戰雖然由於國民黨政府的阻撓破壞及對日妥協而導致失敗,但它具有偉大的歷史意義。正如宋慶齡所指出:“人皆以中國此次戰爭為失敗,實則中國在精神上完全勝利,日本所得者僅物質之勝利而已。得精神勝利之人民,必日益奮進於偉大光榮之域,得物質勝利者,隻日增其侵略與帝國主義之野心,終於自取覆亡而已。”'《宋慶齡選集》,人民出版社,中華書局出版,1966年版,第55頁。'

美國著名記者埃德加·斯諾也評論說:“對中國人來說,這次軍事失利卻是一次驚人的精神上的勝利。”'《斯諾文集》第1卷,新華出版社,1984年版,第120頁。'

第一編 東北淪陷(1931。9。18~1932。12)

第一編 小結

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製造“九·一八”事變,利用蔣介石的絕對不抵抗政策,乘虛而入,以3個多師的兵力,在短短4個多月裡,侵佔了3倍於日本領土的中國東北全境。隨後,日本帝國主義又挑起“一·二八”事變,向上海發動進攻,駐上海的中國第19路軍奮起抵抗達1月之久,使日本侵略軍受到重大打擊。在英、美、法、意等國的調停下,國民黨政府和日本侵略者簽訂了屈辱的《上海停戰協定》。當國際視聽集於上海的時候,1932年3月,日本在中國東北一手炮製了偽滿洲國。同年9月15日,日本宣佈正式予以承認,並簽訂了《日滿議定書》及其密約,把東三省變成了日本的殖民地。

日本發動這場戰爭是蓄謀已久的,是由其基本國策和帝國主義制度等決定的。

日本的基本國策是積極向大陸擴張的所謂“大陸政策”,也就是以武力征服朝鮮、中國、亞洲乃至世界的政策。明治維新以前是大陸政策的醞釀時期;從明治維新到中日甲午戰爭,是大陸政策的系統形成時期。經過日俄戰爭,日本進入了近代帝國主義時代。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帝國主義利用英、法、俄同德、奧兩個帝國主義集團在歐洲戰場廝殺,無暇東顧之機,奪取了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益;還以“委任統治地”名義,接管了德國在太平洋佔領的一些島嶼,成為公認的“帝國主義暴發戶”。

1915年日本政府向當時的中國總統袁世凱提出了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要求,使“大陸政策”得到進一步發展。

1927年6月27日至7月7日,日本內閣首相兼外相田中義一主持召開“東方會議”,確定了《對華政策綱領》,這標誌著日本的“大陸政策”發展到了一個新階段。根據該會議精神擬成的《帝國對滿蒙之積極根本政策》,即所謂《田中奏摺》,為日本推行“大陸政策”提出了具體步驟,成為日本法西斯征服滿蒙,獨佔中國,稱霸世界的總戰略。

20世紀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資本主義各國爆發了嚴重的經濟危機,使得資本主義世界的各種矛盾空前尖銳。經濟危機和帝國主義發展不平衡的規律,加劇了它們之間爭奪霸權,即重新瓜分殖民地的鬥爭。在世界經濟危機中,日本法西斯乘機崛起,瘋狂擴軍備戰,並向中國發動武裝侵略,力求使日本擺脫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的困境。

戰爭開始階段,日本帝國主義之所以能夠順利得逞,主要有這樣幾個原因:

一是日本侵略者經過精心策劃,周密準備,突然發動了戰爭;

二是蔣介石提出“攘外應先安內”方針,採取絕對不抵抗政策,張學良執行了蔣介石的命令,致使處於優勢的東北軍不戰而退;

三是英美法等帝國主義為國內經濟危機所困擾,又想借日本佔領中國東北牽制蘇聯,因而對日本採取了兩面政策;

四是蘇聯忙於國內建設,極力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