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33部分

至12月8日,北嶽區八路軍共作戰108次,傷亡約2000人,斃傷日軍3600餘人。

1940年春、夏,北嶽區抓緊戰鬥間隙,加強根據地黨政軍等各項建設,深入發動群眾,減租減息,實施民主選舉,並於1940年8月13日正式公佈了晉察冀邊區《施政綱領》(簡稱《雙十綱領》)。

晉察冀軍區在1940年1月至6月,分兩期開展了政治整軍運動。透過整軍加強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提高了部隊的戰鬥力。

(三)冀熱察地區抗日鬥爭的恢復和發展

1938年秋,冀東人民抗日武裝大起義遭受挫折後,中共中央軍委決定加強冀熱察地區的工作,12月下旬,第120師副師長蕭克帶領近百人離開晉西北嵐縣,1939年1月下旬到達平西。2月7日,在平西三坡正式成立冀熱察挺進軍,蕭克任司令員,下轄第11、第12支隊及西移平西的冀東抗日聯軍等,共約5000人。同時成立冀熱察軍政委員會,蕭克任書記。隨後,又成立冀熱察區黨委,馬輝之任書記。3月,冀熱察軍政委員會和區黨委召開全區黨貝代表大會,大會確立以“鞏固平西抗日根據地,開展冀熱察游擊戰”作為戰略任務。

1、平西

1939年2月初、4月底和6月下旬,日軍3次“掃蕩”平西,每次出動2000餘人,持續1周左右。挺進軍打退日軍進攻後,利用青紗帳期積極主動向外打擊敵人。

1940年3月9日,日軍獨立混成第2、第15旅共6000餘人,及偽軍3000餘人,從礬山堡、桃花堡和門頭溝等地出動,分10路向平西根據地中心區齋堂鎮合擊。在平西的挺進軍第7、第9、第10、第12團等部,以少數兵力在民兵配合下,襲擊、消耗、疲憊敵人,以主力尋機各個擊破敵人。經半個月作戰,共斃傷日偽軍600餘人,擊落敵機1架。

至1940年8月,平西根據地東南起平漢路,北到平綏路,西達謝家堡、板城,南接北嶽區第1分割槽,共有大小村鎮1100多個,人口總數約30萬。

2、冀東

1938年11月初,冀東抗日聯軍西進受挫,剩餘部隊返回冀東後,冀東地委(10月由冀熱邊特委改稱)和冀東抗日聯軍司令部在柳溝峪召開幹部會議,號召堅定信心,堅持冀東抗戰。至年底,在豐潤、灤縣、遷安地區抗聯部隊恢復到1400餘人。

冀東抗日武裝起義後,日軍加強了對該地的統治,並從1938年11月至1939年6月,對抗日遊擊活動地區5次進行大規模“掃蕩”。其中,1939年5月開始的第5次“掃蕩”,持續1個月,動用日偽軍約2萬人,首先從長城喜峰口到古北口、從密雲沿平榆公路到盧龍,對游擊區構成包圍,爾後逐步壓縮,反覆“清剿”。冀東抗日武裝在廣大群眾支援下,以高度分散的遊擊活動,打破了日軍的“清剿”。

1940年1月1日,冀東區黨分委在遵化縣葛老灣召開第一次擴大會議,決定今後的主要任務是鞏固已有的游擊區,開闢新區,建立多塊小遊擊根據地;正式建立第13支隊,李運昌任司令員,李楚離任政治委員,並將留在冀東的部隊暫編為8個總隊,由第13支隊司令部統一指揮。會後,冀東分委主要領導分頭帶領部隊在西部密雲、平谷、薊縣地區,中部豐潤、玉田、遵化地區,東南部豐灤遷地區建立和鞏固根據地。

1940年5月初至6月上旬,日軍出動4000餘人對各個遊擊根據地進行分割槽“掃蕩”。冀東八路軍、游擊隊作戰47次,斃傷日偽軍1500餘人,繳獲輕機槍兩挺,長短槍400餘支。

7月4日,晉察冀邊區行政委員會命令,撤銷冀東辦事處,建立邊區行政委員會第十三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冀東專署),焦若愚任專員。7月25日,挺進軍第13支隊番號撤銷,建立冀東軍分割槽,司令員李運昌,政治委員李楚離。此時,冀東部隊共2600餘人。冀東遊擊根據地發展成豐灤遷、豐玉遵和密平薊三塊地區,人口共100餘萬。

3、平北

1938年6月,八路軍第4縱隊挺進冀東時,曾留下第36大隊、騎兵大隊,在白河以西開展游擊戰爭,建立了昌灤密聯合縣政府,後因敵人不斷進攻,當第4縱隊主力西撤時,平北部隊也退出該地。

1939年青紗帳期,挺進軍第34大隊再次進入平北遊擊,但未能站住腳跟。

1940年1月冀熱察區黨委成立平北工作委員會,王伍任書記,並以挺進第9團第8連為骨幹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