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2部分

重大政治問題;改組陝西省政府,任杜斌丞為省府秘書長;解散國民黨陝西省黨部,成立以王炳南為主任的“民眾運動指導委員會”;釋放西安政治犯;接收《西京日報》,改名《解放日報》,積極宣傳抗日。

西安事變不是一個孤立的事件,它的發動是由多種因素促成的。

第一,西安事變的發動是中國共產黨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的成果,是中國共產黨聯合張、楊逼蔣抗日方針的產物。

第二,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步步逼進,民族危亡的加深,使得張學良同蔣介石內戰政策的矛盾尖銳化。在勸蔣抗日失敗的情況下,張、楊人民族利益和自身利益出發,迫不得已以極特殊的兵諫形式逼迫蔣介石改變政策。

第三,西安事變的發生是中國人民,特別是西北人民、東北人民抗日救國運動推動的結果。

東北軍、17路軍、紅軍三位一體的西北大聯合計劃也對西安事變的發生產生重大影響。從1936年春天起,張學良、楊虎城與中國共產黨達成了一系列友好協定。西北大聯合的計劃一直在秘密執行,這一計劃是以發展民族戰爭為主要出發點的,是要用西北的統一戰線促成全國的統一戰線。雖然,西安事變是張學良、楊虎城兩將軍自己發動的,中國共產黨在事前並不知道,但事變的發動“是要以西北的抗日統一戰線去推動全國抗日統一戰線的開始,”'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檔案選集》10、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第111頁。'

因此,它確與西北大聯合計劃的影響有密切關係。

西安事變的發生,在國內外引起了極其強烈的震動。全國人民和各派愛國力量無不歡欣鼓舞。事件發生後,西安“30萬民眾歡騰鼓舞擁護民族解放運動。”'《西北文化日報》1936年12月13日。'

短短3天內,僅山西、湖南、貴州、四川、廣西5省的民眾團體和救亡組織,發到西安響應張、楊通電的電報就有1000餘件。西安事變的當日,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全國學生救國聯合會等18個救亡團體發表通電,擁護張、楊“八大主張”。西北各界救國聯合會致電全國武裝部隊和各黨各派,號召加強團結,共赴國難,救亡圖存,公開批評了國民黨政府的誤國政策。

西安事變使國民黨統治集團陷入混亂。16日,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決走“討伐”張學良“叛變”。

為邀請中共中央派員共商大計,12月12日,張學良致電中共中央:吾等為中華民族及抗日前途利益計,不顧一切,今已將蔣等扣留,迫其釋放愛國分子,改組聯合政府。兄等有何高見,速復。'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周恩來年譜》,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32頁。'

為了對付南京的軍事威脅,12月14日,張、楊調東北57軍和105師到渭南一帶,第51軍和67軍警戒蘭州至咸陽一帶,17路軍警戒蘭田、商城、蒲城、大荔一帶,準備迎擊南京方面的進攻。

二、中國共產黨和平解決事變的方針和努力

西安事變爆發後,各國和國內各派政治勢力由於立場、觀點和利益的不同,對事變採取不同的態度,提出不同的主張,從而呈現出一種極為錯綜複雜而又緊張的局勢。

在國際上,日本帝國主義極端仇視西安事變,極力挑撥南京政府和西安方面的關係,並伺機對中國採取新的侵略行動。日本陸軍省在12月14日的“西安事變對策綱要”中提出:“南京政權和其他各地政權,非但不改變以往的政策,反而更加激化了抗日反日思潮,將使帝國僑民的安全與在華利益受到侵害。倘若此種事態出現,則應毫不猶豫地行使自衛權”。“稍微看一下張學良的起兵宣告便知,恐將招致對日空氣之惡化,……因此,在此形勢下,要做好準備,以便不失時機地採取自主之手段。”'〔日〕《現代史資料》8,第608頁。'

12月19日,日本有田外相對中國駐日大使許世英稱:“中央(政府)如在抗日客共之條件下與張妥協,日本決強硬反對。”

12月23日,日本廣田首相在樞密院會議報告:“倘國府與張學良以容共為妥協條件,日本則予斷然排擊。”'《黨史資料通訊》總第41期,第27頁。'

英、美帝國主義由於自身利益所繫,從需要中國牽制日本出發,支援事變的和平解決。

12月17日,英國外交大臣艾登在致英駐華大使休格森的電文中稱:“我想到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張學良可能被說服釋放蔣介石,如果他本人的安全能得到保障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