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部分

中國”一詞是怎麼來的?

“中國”稱呼的出現,大約可以追溯到商朝,而見之於文獻記載則在周代。

姚夢蘭“中國”一詞在古代與現代有著不同的含義。從它所包括的範圍而言,歷史上的“中國”不等於今天中國的範圍;從詞性來講,古文獻的“中國”是一個形容詞而不是專有名詞。古代沒有任何一個王朝或政權以“中國”作為它的正式國名,但是“中國”一詞在古代的含義卻有很多:

一開始,“中國”只是指京師和天子直接統治區。《詩?大雅?民勞》:“惠此中國,以綏四方。”毛傳註釋說:“中國,京師也。”《史記?五帝本紀》:“夫而後之中國,踐天子位焉。”《集解》:“劉熙曰:‘帝王所都為中,故曰中國’。”商、周時期,中原各地,小國林立,天子直接統治的地區,不過是王都附近的一小塊地方。由於王都位於東、西、南、北四方之中,所以把這塊國土稱為“中國”。凡天子直接統治的地區皆稱之為“中國”。直到清代,隨著清王朝的強盛,疆域不斷擴大,這時的“中國”就成為其統轄下的全部領土的代名詞了。

在夷夏相爭非常激烈的時候,文獻中總是把華夏族、漢族所處的區域稱為中國。由於華夏族居住的地方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分別居住著夷、戎、蠻、狄,故而人們把中間的華夏族所居住的區域稱之為“中國”。《詩?小雅?六月序》:“《小雅》盡廢,則四夷交侵,中國微矣。”《論語?八佾》:“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集解》:“諸夏,中國也。”

中原地區即為中國。之所以有這一層含義是因為華夏族、漢族多居住在黃河南、北的中原地區。在漢族人集中於黃河穿過的中原地區時,“中土”、“中原”、“中州”、“中夏”、“中華”的含義是一樣的。《史記東越列傳》:“東甌請舉國徙中國,乃悉眾來處江、淮之間。”

由“中原即為中國”引申開來,我們可以得出中原的另一個層面的含義:漢族建立的國家亦被稱之為“中國”。

總之,時間越靠後,中國所代指的範圍就越廣。這主要表現在兩方面:華夏族、漢族活動範圍拓展到黃河中下游一帶時,華夏漢族活動區亦被稱之為“中國”。秦始皇統一中國時,其所包括的地域範圍很廣。《史記?天官書》:“其後秦遂以兵滅六國,並中國”;一些入主中原的少數民族,為了爭正統,也以“中國”自命,而漢族建立的王朝雖然遷離了中原地區,還仍以“中國”自居。如在南北朝以及宋、遼、金、元時期,“中國”一詞在各國史籍中屢見不鮮。

此外,在史籍裡,“中國”的含義還可以指代國內、內地。如《穀梁?昭公三十傳》載:“中國不存公”,即季孫不讓魯昭公在國記憶體身。註釋雲:“中國,猶國中也。”到了清代,還有以內地作“中國”的。如清末人們常把內地十八省叫做“中國”,而與邊陲相對稱。

名詞雜談(8)

十九世紀中葉以後,“中國”才開始作為我國全部領土的專有名詞,而不指代具體的區域。中國作為國名的簡稱,則是辛亥革命後才有的。一九四九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一詞便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稱了。

“巾幗”一詞的來歷

“巾幗英雄”往往指為國為民不畏艱險而英勇奮鬥的女豪傑,表示對婦女的一種尊稱。“巾幗”一詞最早見於《晉書?宣帝紀》,其最初並不是指代女豪傑的意思,而僅僅指古代婦女的頭巾和髮飾。

在我國古代,巾幗的種類非常多,顏色也不一而足。頭巾一般選用高階的絲織品製成,髮飾品上面綴有一些珍貴的翡翠和瑪瑙。正因為巾幗用料講究,做工精細、價格昂貴。所以,後人把婦女尊稱為“巾幗”。

“足下”一詞來源於何處?

“足下”一詞是對朋友的一種贊稱,可是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呢?這一雅號,最早源於晉文公對介之推的稱呼。

春秋時期,晉獻公昏庸無道,害得太子申生委屈自盡。小兒子重耳因不堪國內的混亂局勢被迫流亡國外。重耳帶著忠於他的介之推等幾個臣子準備逃到衛國,但是到了衛國之後,人家根本不接待他們。他們只好再流亡齊國。但是衛國和齊國之間有著很遠的距離要走。他們一行人一連好幾天都找不到吃的和住處。為了保證重耳有力氣走到齊國,介之推竟然忍痛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煮成湯給重耳吃。他們歷盡艱辛,終於到了齊國,在齊桓公的支援下,重耳回到晉國當上了國君。但是一切穩定下來之後,曾經有恩於重耳的介之推卻躲進深山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