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部分

漢武帝在一次巡狩泰山的時候,發現了一處古代明堂的遺址,便想在這片遺址上造一座新明堂,以顯示自己的威風。可是,文武百官從來沒有見過明堂是什麼,也就只好作罷。唐朝時,由於國勢強大、經濟繁榮,重建“明堂”的事又提了出來。武則天讓大臣各自上書獻策,談談明堂到底是什麼樣的。沒過多久,有人寫了《黃帝明堂經》三卷獻給武則天,上繪有巍峨的正殿,四面清水環繞,中有響履木鋪成的甬道通到岸上,非常繁華。武則天看後很高興,準備照此動工。正直的大臣劉允淪怕修造明堂勞民傷財,對國家不利,就寫了一篇《明堂賦》,諷喻武后,譏諷那人不知搞的什麼“明堂經”,明堂經裡也不知弄的什麼“明堂”,純屬子虛烏有,胡說八道。武則天看了深為讚許,就沒照著那所謂的“明堂經”去造“明堂”。不久,這事流傳開來,人們將稀奇古怪、別出心裁的東西稱作“搞什麼名堂”。由於“明”和“名”的讀音相同,而“名堂”又能表示“有名的明堂”這樣的意思,所以“明堂”慢慢地寫成了“名堂”。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名詞雜談(13)

而搞名堂也就成了故弄玄虛的代名詞。

人們為何用“汗青”來指代史冊?

人們都知道文天祥寫過“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其中“汗青”一詞代指史冊。可是,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

原來,在造紙術未被髮明之前,古人著述都是刻寫在簡牘或書寫在絹帛上。簡是竹簡,牘是木牘,只是因原料不同而採用不同的名字罷了。漢代劉向的《別錄》說:“殺青者,以火炙簡令汗,取其青易書,復不蠹,謂之殺青,亦謂汗簡。”“殺”,有除水之義;“汗簡”或“汗青”是名詞;“汗”是使動用法,即“使簡(青)出汗”的意思。為什麼要經歷這種程式呢?這是因為簡牘在用竹木加工成條狀平面物之後,需經烘烤去水分,方可用於書寫,是為真正的簡牘。簡牘加工完成之後,還要把簡牘串起來成冊。“冊”字的本義,就是編結好的簡牘。《說文》:“冊,符命(就是諸侯受封的檔案檔案)也,諸侯進受於王也。像其札一長一短,中有二編之形。”冊中間橫線是串簡牘的皮條。唐代僧人成玄英《莊子序》說:“古者殺青為簡,以韋編之。”韋即皮條。傳說孔子晚年喜歡讀《易經》,有“韋編三絕”之說,即編簡的皮條由於摩擦而斷了三次。

造紙術發明之前,史書是用簡牘韋編成冊的,必先經過殺青、汗青工序,故又以“汗青”代指史冊。與此相關,古代的書籍與紙製書不同,它有體積大、重量大而內容少的特點。古稱飽學之士為“學富五車”。這“五車”書其實就是針對簡牘書冊而言的。今人如能學富五車,簡直是異想天開了。

“汗青”本是一個動賓短語,而用以代指史冊,則成了一個有特殊文化內涵的名詞。另外,“汗青”與“殺青”還代指作品完成或最後校訂,仍是動詞用法。如朱熹《答嚴時亭書》:“當時若得時亭諸友在近相助,當亦汗青有期也。”此指著作完成。梁啟超《新中國未來記?緒言》:“既念欲俟全書卒業,始公諸世,恐更閱數年,殺青無日。”此指完成並校刻付印、出版發行。《現代漢語詞典》收“殺青”一詞,當代人多用來指著作完成。

由於文化專制、兵火災難、自然損耗等原因,古代的簡牘書籍大都湮沒了。現偶爾可在博物館見到斷簡殘編,多是後來的出土文物,不過我們仍能從中得到一些重要資訊。

“鼻祖”的稱謂

人們平時總是喜歡把創始人稱為“鼻祖”。那麼,為什麼要用“鼻祖”這個詞呢?換句話來說,這個詞是怎麼來的呢?

我們人類有一種行為,在說“我”的時候總是會不自覺地用手指著自己的鼻子。其實“鼻”在甲骨文中就是自己的意思。“鼻”的本字原為“自”。甲骨文和金文中的“自”字都像人的鼻子的模樣,“自”和“鼻”的讀音是一樣的,許慎《說文解字》雲:“自,讀若鼻。”“自”在古文中一般作為第一人稱代詞,即解為自己,既然“自”字做了人稱代詞,那麼要寫“鼻子”的“鼻”時,又該用哪個字呢?於是又另造了一個形聲字代替,在“自”字下加了一個聲符“畀”,就出現了一個新字“鼻”,從此,“自”和“鼻”就有了不同的分工。

“自”的本義是“鼻子”,還可以引申為介詞“從”、“自”,再引申為動詞“始”。《說文》裡有“今以始生子為鼻子”的說法。就是把生的第一個兒子稱“鼻子”,這裡的“鼻”字的意思即“第一”、“最初”或“開始”的意思。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