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賬本去核對,如果主管官員發現自己推算時間和生孩子的日期不相應,就會向在旁邊監察的秦始皇說一下,這時候秦始皇就會大罵一句:“混賬!”然後就命御林軍武士們將女人加上孩子立即斬首。當然,日期對照無誤的妃子不但不會受到懲罰,反而會受到很高的獎賞。大家想想,那些黃花閨女被選入深宮,兒女之情難免,宮中宦官雖無交歡之能,可是那些皇親國戚入宮自由,不免有越軌的行為。據說,因這種“混賬”被殺的女人和孩子還不少呢!
從那以後,人們一旦發生口角就會破口大罵:“我決不會饒恕你這個混賬東西!”以用來表示對對方的十分不滿。
“小巫見大巫”有什麼來歷
“小巫見大巫”的原意是小巫見到大巫,法術無可施展,後來比喻相比之下,一個遠遠比不上另一個。這個詞的來源與一則故事相關。
在裴松之《三國志注》中記載了這麼一個故事:三國時,有兩個同鄉好友,一個名叫陳琳,在魏國做官;一個叫張紘,是東吳孫權的謀士。兩人都很有才華,雖然各事其主,但相互仰慕,經常有書信來往,探討作品。
有一次,張紘作了一篇賦。千里之外的陳琳見到了這篇賦後,讚賞不已。在一次請客宴賓時,特地拿出文章讓在座的賓客傳閱,欣賞,嘴裡還不斷地誇耀說:“這篇文章寫得多麼脫俗清新呀!你們知道嗎,這是我的同鄉張紘寫的呀……”過了不久,張紘也看到了陳琳寫的《武庫賦》和《應機論》,不由得擊掌叫好,並馬上寫了一封信給陳琳。信上對陳琳文辭清新、見解獨到的文章大加讚賞,並表示要好好地向他學習。
陳琳見信後感慨極了。他在覆信時謙虛地說:“我生活在北方,訊息閉塞,與天下的文人學士交往很少,沒見過大世面。只是這裡能寫文章的人不多,因此我在這兒容易冒尖,得到了大家過分的稱讚,並不是我的才學真有那麼好。和你們相比,差距實在太大了,就好像小巫遇見大巫,沒法施展巫術了。”
名詞雜談(12)
發生爭執為何又叫做“抬槓”?
北方人把兩人就某事爭辯叫做“抬槓”。直到今天,這個詞在農村用得還是很普遍。你知道它是怎麼來的嗎?
“抬槓”一詞起源於民間的一種風俗。漢族人民總是在正月十五鬧元宵,但有些地方卻透過舉行一種叫“抬槓會”的花會來表示對元宵節的慶祝。“抬槓會”的具體流程是這樣的:很多人抬著一根木杆,大木杆的一頭安一把椅子,椅上坐著一個穿紅袍、戴紗帽的丑角官。這位醜官的職責就是隨機應變回答逛花會的人的問題。即便觀眾提那些稀奇古怪的問題,醜官也要能應答自如。提問的和回答的有時還會互相爭論、批駁,逗得大家哈哈大笑。時間一長,人們就把這種互相爭辯的對話形式,叫成“抬槓”了。
與這個詞有關的故事其實不只上面的一個。另外一個也很有意思:古時候,有個人開了個“抬槓鋪”。老闆憑著自己的一口利牙,與人“抬槓”賭輸贏,還真賺了不少錢。最後,他竟然把張果老和孔子兩位老人家都給說得啞口無言。事情是這樣的:有一天,張果老騎著毛驢經過此店鋪,覺得很有意思,於是就拿出銀子下賭注,與掌櫃的比個高低。掌櫃的問:“大仙,您整天騎著毛驢到處走,到底是往前走,還是往後走呢?”原來張果老平日總是倒騎在毛驢的身上,所以聽到掌櫃這樣一問,竟瞠目結舌,答不上來,只好認輸了。過了不多會兒孔夫子帶了學生周遊列國來到這裡。看見這家能賭輸贏的店鋪,想到囊中羞澀,決定進去贏點銀子做盤纏。掌櫃的看見孔夫子來“抬槓”,就問:“‘四書’上有言道:‘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這可是您說的話嗎?”孔子說:“正是。”掌櫃的又說:“那麼您高堂健在,為什麼您卻四處周遊,又沒有一定的方向呢?這不是與您自己的信念相違背嗎?”一句話把孔子問得無話可說,身上僅有的二兩銀子也輸掉了。孔子垂頭喪氣地回到弟子身邊。子路問清了緣由,抄起一把殺豬刀,來到抬槓鋪,對掌櫃的喊道:“我說你的頭不過半斤重,如若不信割下來稱稱!”說著就躍上前去,準備動手。掌櫃的一看大事不好,連忙賠著笑臉說:“我認輸,我認輸。”就這樣子路把老師輸掉的銀子又贏了回來。
這個孔子“抬槓”的故事流傳很廣,“抬槓”一詞理所當然也流傳很廣了。
什麼是“名堂”
明堂是上古時候帝王會見諸侯、接見長者的地方。後世的帝王為了彰顯自己的威風總是想造出一座明堂,但是並不是每個人都能造出明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