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en information),博弈的問題主要產生於難以瞭解對手的型別。這裡的型別,是指對方所掌握的私有資訊。後兩種屬於隱蔽行動(hidden action),博弈的問題主要產生於不能觀察到對手的行動。考慮本書的篇幅以及我個人的寫作速度(也就是讀者需要等待的時間),本書專注於隱蔽資訊問題,即前三種情況。具體地:第2章介紹如何與上帝博弈,即如何在不確定環境中做出最佳化決策;第3章總體介紹不完全資訊博弈,透過例子刻畫不完全資訊博弈的兩大問題—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第4章討論訊號傳遞策略,即博弈參與人怎樣向對手披露對自己有利的資訊,本章也附帶討論訊號阻止、訊號干擾、資訊隱藏等其他操縱資訊的策略;第5章討論資訊甄別,即博弈參與人如何設計一些甄別機制來獲取對手的私有資訊(型別),探測對手的真相。
至於那些隱蔽行動的有限資訊博弈,值得另外寫一本厚厚的書來專門介紹。我已把它列入未來的寫作計劃之中。
【更新慢或者章節錯誤,點選舉報(請詳細說明)】
'8'讀者與我之間的博弈
本書實際上是拙著《身邊的博弈》(董志強,機械工業出版社,2007)的續篇;我很感謝讀者朋友對於那本書的喜歡和抬愛。某種程度上,那本書是我這本書的一個質量“訊號”。在購買和閱讀一本書(包括這本《無知的博弈:有限資訊下的生存智慧》)之前,你對該書質量資訊的掌握是相當有限的,所以你完全有可能面臨逆向選擇問題—付了錢,得到的卻是糟糕的結果。
所以,在決定是否購買本書的時候,你就已經遭遇了本書所要討論的有限資訊博弈問題。既然你我之間就本書達成買賣的合作對我是件大有好處的事情,所以我會盡量尋求一些“訊號”來證明本書的質量。而你,當然也會尋求一些篩選指標來甄別本書的質量,以避免做出對自己不利的選擇。
比如,我絕不會隨便選擇一家普通的出版社,而是要選擇最有聲望的出版社,因為我知道你很清楚這樣一個事實:越有聲望的出版社,越不可能出版一本糟糕的著作來破壞自己在漫長歲月中樹立起來的招牌。我也不會允許出版社以隨便的態度出版這本書,我會提出很多苛刻的要求,給他們的工作增添很多麻煩,這些要求和麻煩最終會在本書的封面設計、內容排版、印裝質量等細節方面體現出來,因為我知道你也會從這些細節來判斷作者對本書的自我評價以及出版社願意為這本書下多少“賭注”。當然,我也不會忘記告訴你,《身邊的博弈》就是我寫的;因為我知道人們總是喜歡用一個商家的某種產品質量去推斷該商家其他產品的質量,《身邊的博弈》既然得到了讀者們的認可,那麼它就不失為本書質量的一個好廣告,我當然不能錯過每一次提到它的機會。
在事情的另一面,我賴以傳遞訊號的一些手段,恰恰也是你進行資訊甄別的一些手段。你在買書的時候會考慮出版社的聲譽,會考慮書的設計和印刷質量,會考慮是誰寫的書,因為這些資訊都有助於你對書籍質量進行判斷。
明白上述這樣一些道理,並不需要專門學習有限資訊博弈理論。你不讀本書也會知道這些道理,這是因為生活的經驗給予了我們一些本能的博弈技巧,我們有意無意地都在運用這些技巧。不過,如果你願意翻開本書,你就會發現,我們不單可以把這些本能的博弈技巧模式化,而且基於博弈理論我們還可以解釋某些令人困惑的現象—它們本質上與我們本能的博弈技巧一樣,但是卻不如本能的博弈技巧那樣容易被直觀地感受。之所以人們對理論孜孜以求,也正是因為它的確有助於我們洞察種種奇怪表象背後的真相。這也許就是博弈論的“實用性”用處之一吧。
【更新慢或者章節錯誤,點選舉報(請詳細說明)】
'9'關於閱讀本書
本書的內容與《身邊的博弈》是互補的。《身邊的博弈》專注於完全資訊博弈;本書則專注於有限資訊博弈,尤其是有限資訊博弈中的隱蔽資訊博弈。
閱讀本書,並不需要事先閱讀《身邊的博弈》。但是,如果你曾經閱讀過《身邊的博弈》,那麼也許你更能理解本書某些故事的妙處。博弈論就是這樣的,當你自己的博弈論知識到了不同的境界,看同樣的一個故事,也會有不同的感受。文字還是那些文字,故事還是那些故事,但字裡行間又分明透露著新的感悟。曾經有一位上海交通大學的研究生寫信給我,說把《身邊的博弈》讀了好幾遍,每讀一遍收穫不同。我很高興。自己的書得到讀者認可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