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部分

環球網主頁更快地傳遞到使用者手中的裝置,其中一個重要廠家是Cisco公司。它生產的高階路由器價格達10萬美元,而英特爾網路部生產的網絡卡只有99美元。有什麼東西會阻止英特爾從網絡卡轉向路由器生產呢?後者畢竟獲利要高得多:Cisco公司現在的市場價值達410億美元。不妨記住當英特爾大舉進入主機板生產時所發出的道歉:我們這樣做只是為了解決奔騰晶片裝入大眾化電腦時所遇到的瓶頸問題。

英特爾的長期戰略是,把更多的影象和多媒體應用植入PC機中,以使其處理器忙起來。“幾年後,每一臺計算機都將是多媒體化和網路化的,”格魯夫宣稱,“沒有這些東西的計算機就好像沒有記憶體的計算機一樣毫無意義。”為此,格魯夫在俄勒岡州的希爾斯伯羅建立了英特爾體系結構實驗室,從事培育大市場的工作。其專案包括生產更快地在網路上傳遞影象的軟體、開發Internet電話以及Internet可視電話,等等。格魯夫還使英特爾變成了一家風險投資公司,擁有50餘家公司的股票。他甚至還進入了諸如系統整合和數字成像這樣的領域,就連英特爾的對手也不得不佩服。晶片廠家超微(AMD)的首腦執行官傑裡·桑德斯說:“英特爾所做的任何事情都刺激了對運算能力的市場需求,因而都是好事,整個工業被它拖著向前走。”

大多數PC廠商讚揚英特爾的創新努力。然而它們也擔心這臺龐大的利潤機器會蠶食自身本來就已很小的市場份額。例如,1996年英特爾已開始設計和製造網路伺服器。如果英特爾更加咄咄逼人的話,局勢就會進一步緊張。但格魯夫認為英特爾別無選擇。“我也擔心我們的手是不是伸得太長了,但我們有非常簡單的原因要成為一股推動力。我們建造了大型的工廠,必須讓它們開工。如果你沒有什麼選擇的話,什麼也嚇不倒你。”

◇只有偏執狂才能生存

主動進攻——這其實也就是格魯夫一生奮鬥的寫照。

他1936年出生於布達佩斯的一個猶太人家庭,年幼時經歷過納粹的殘暴統治。在學校裡,他愛好歌劇和新聞報道,但到1956年蘇聯入侵匈牙利後,他父親的企業被收歸國有,格魯夫和一群難民乘船逃離祖國,最後輾轉到達紐約。當時,他不會講一句英語,口袋裡只有20美元。然而3年以後,格魯夫不僅自學了英語,而且靠當侍者支付自己的學費,以第一名的成績從紐約州立大學畢業,獲得化學工程學位。又過了3年,他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獲得了博士學位,並在1967年出版《物理學與半導體裝置技術》,即使今天,這本書也被視作半導體工程專業的入門書。

離開伯克利後,格魯夫加入了摩爾和諾伊斯創辦的世界上第一家半導體公司——仙童公司。1968年,諾伊斯和摩爾決定自行創業,創辦英特爾公司。當時格魯夫在仙童公司擔任實驗室副總監,由於表現出色,深具潛力,他被摩爾大力舉薦,進入英特爾擔任研究和開發部門的總監。1976年,他成為營運長。1979年,他發動了一場一年內從摩托羅拉手中搶到2000家新客戶的戰役,結果英特爾不僅實現了這一目標,而且還超額了500家,其中一家是IBM。

1982年,IBM打算進入個人電腦業,問英特爾能否提供8088晶片。這種晶片英特爾1971年就已開發出來,但卻從未想過它的重大用途。不過,儘管IBM有些動作,直到1985年個人計算機的發貨量仍然很小。英特爾把自己定位為一個儲存器公司,但在這時日本的儲存器廠家登臺了。他們最重要的武器,是使使用者能以驚人的低價購買到高質量的產品。這種削價戰很快使英特爾面臨一種危險:被擠出自己一手開發的市場。公司連續6個季度出現虧損,產業界都懷疑英特爾是否能生存下去。英特爾管理層圍繞是否放棄儲存器業務展開了激烈爭論。爭論越是繼續,英特爾的經濟損失就越大。

1985年的一天,格魯夫在辦公室裡意氣消沉地與董事長兼執行長摩爾談論公司的困境,那時英特爾已經在漫無目的的徘徊中度過了一年。格魯夫問摩爾:“如果我們下了臺,另選一名新總裁,你認為他會採取什麼行動?”摩爾猶豫了一下,答道:“他會放棄儲存器的生意。”格魯夫目不轉睛地望著摩爾,說:“你我為什麼不走出這扇門,然後自己動手?”

這個決心很難下。在所有人的心目中,英特爾就等於儲存器。怎麼可以放棄自己的身份?如果沒有了儲存器業務,英特爾還稱得上是一家公司嗎?但格魯夫說做就做,他力排眾議,頂住層層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