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他需要為了自己的名聲去經營,經營下來的結果,也讓他感到滿意。
江寧的市面越發繁榮,南門的建設也在有條不紊,江寧商會的成員也多了起來,米麵行的唐東家,布匹行的齊東家,都加了進來,掌櫃的交椅也就隨之增加。
市井一派欣欣向榮之景。
然而好心情,總是那樣的短暫。
又一波持續二十多天的不降雨,急壞了蔣山卿,引渠,水車,深井,忙的他腳不沾地,可依然使得他憂心忡忡,絕收的危險,籠罩在了江寧數十萬畝的農田上空。加上先前的十天,整整一個多月不降雨,徐秀的眉頭越皺越緊,可以預見的旱情將會襲來。
若僅此而已,顯然動搖不了徐秀的心性,可當梁行履行徐秀的安排,帶人走遍了江寧全縣,所整理出來的資料,更是讓徐秀的腦袋都為之一疼。
只見他寫道:江寧縣較去年少戶萬有奇,農田四萬四千畝有奇。
徐秀久久才揉著腦門道:“似乎,這才是最大的麻煩?”
眾人默然不語,答案顯然如他所言。
☆、第91章 大旱災東南旱
後世修武宗實錄的時候,如下記載:
正德三年七月,東南六府旱災。上知之。
……
時間慢慢來到七月,海龍王還是沒有下雨的意思,乾旱還在持續。
照這個樣子繼續下去,農田裡的糧食旱不旱死,誰也不能說出個絕對來,可歉收的可能性,卻絕對會是個事實。
旱災果然于徐秀所擔心的那樣席捲而來,從邸報上得來的訊息,不光應天府,就連蘇州府、松江府、常州府、鎮江府,包括浙江的杭州府,都遭到了規模龐大,持續時間久的大旱災。
一場席捲東南的大旱災,已經可以預見。
而江寧,連著兩年遭災,先是水災,後有旱災。
農民的日子早就難以為繼。
雖然在蔣山卿累的人都快瘦了一圈的努力下,極力的擴大水利河渠的建設,卻還是難以挽回所有的損失,此時他與徐秀站在農田旁邊,不發一言。
徐秀蹲下身子,看著眼前的場景,很是心疼。
莊稼輕輕一撮,就會碎成渣滓。
蔣山卿低著頭道:“大人,江寧縣可能最好的結果,就是往年收成的三成。”
“只有三成嗎?”徐秀繼續盯著已經開裂的農田,聽了這話,頭一次有了一種濃重的挫敗感,老天爺的力量,誰能夠對抗的了呢?
回頭見蔣山卿一臉糾結,徐秀安慰道:“三成很好了,我還以為要絕收了。這段時間辛苦你了。”
這三成,全部是離水源地更近的地方。
雖說江南地區地處長江附近,出現大範圍旱災的可能性很小很小,可還是出現了。
既然不可逆,那就只好做好承受可怕後果的準備。
徐秀道:“不必自責,子云你做的很好了。”
“謝大人。”
連續兩年的災害,老百姓絕對無法承受,為了不出現逃難的情況,江寧縣便果斷保證,甚至請縣學生帶著江寧雜文下鄉宣傳,如果到時出現絕收的現象,江寧縣絕對不會不管,一定會盡最大努力,保證大家能夠度過難關。
可又不敢說的太死,每家糧行收一半的糧食,瞬間就讓常平倉一舉突破百萬石的大關,義倉更是被先前其他不是米麵行,但又緊跟著鄒望行動的商賈堆得滿滿的,當時誰都知道江寧縣要糧食,能用糧食換個平安,那就再好不過,徐秀也是刻意這麼引導。
但當兩者相加,不過百二十萬,這很可能就是堅持到來年的數量了,徐秀心中的底氣,卻又不足了,話到出口,才由不得他不謹慎。
每一次送邸報來的時候,徐秀都會第一時間翻看,他需要知道朝廷的安排,因為收稅的日子快到了,如果不能落個減免,最起碼也得給一個延後交稅的說法,不然這日子就更難熬。
巡按御史已經將東南的情況上奏了朝廷,可只有上知之三個字,也就是皇帝知道了。
徐秀遺憾的道:“看來一切就等著秋收的情況,朝廷才會給說法了。”
轉過頭對老秀才道:“先生,恐怕華亭也難熬啊。”
老秀才點頭道:“來信了。”
雖說父母已經先去,可小貞村還有他諸多的親戚,特別是伯父,雖然不苟言笑,卻十足給了自己足夠的方便。讀書的錢,可都是徐輝父親的支援啊。
搖頭,他無法再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