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人們發現他過於“聰明”,誰還願意去跟這種人交往呢?他省下力氣,佔了小便宜,卻沒有想到後果嚴重,沒有朋友相助,個人孤獨無援地面對艱難,這不是因小失大嗎?這不是得不償失嗎?
他的母親心地善良,幫助別人不遺餘力。當時有位親戚,小孩患病,無糧保命,到楊家借錢。當時祖父去世,祖母當家。祖母心胸狹小,打發很少。母親見了,過意不去,就將她拉回房中,將自己陪嫁的首飾包好,悄悄地相贈。親戚感動得叩頭謝恩,趴在地上不起。後來,這事傳到祖母耳朵裡,還將母親罵了一頓。
母親教育兒子,長大以後要誠心助人,向大家不斷奉獻,只求耕耘,不求回報。母親說:“這樣做事,上天是不會虧待咱們的。”她把“助人為樂”掛在嘴上。常講:“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抱定一顆仁愛之心,把自己喜歡的財物,主動送給更需要的人,幫人解難,可以享受到最大的快樂”。只求耕耘,不問收穫,這是她的處事態度,“吃虧就是佔便宜”,這是她的算賬方法。
老人的教誨,約法三章,孩子必須照辦,形成家規,家規長期遵守,形成優良的家風。教誨、家規、家風做到三位一體,形成楊家教子體系,像神仙的寶葫蘆那樣,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使他們養成了良好的習慣,培育了高尚的品德,繼承了光榮的傳統。
時間匆匆,幼年一晃而過。慶鑫在家,雖然只有十幾個年頭,但家庭的溫暖,老人的教誨刻骨銘心,丟不掉,用不完,一生受用無窮。他從家裡獲得最珍貴的財富,不是金銀珠寶,也不是田地房產,而是優良的家訓。對一個人來說,優良的品德遠比財產更寶貴。楊慶鑫接受老人的金玉良言甚多,內容豐富。包括:祖父給家庭留下的治家格言;母親在學習、待人、做事、治家等方面的家訓。
楊家的家風,歸根結底有三條是最根本的,即“忠厚善良”、“勤奮讀書”、“教子嬰孩”。
俗話說,忠厚傳家久,家和萬事興。古人講:“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古往今來,“人和”要靠忠厚善良。他家與世無爭,朋友親善,鄰居和睦。這樣的人家注重美德,怎能得不到朋友的支援呢?這也就是所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吧! “得人心者,得天下。”他家並不想得天下,不是懼怕懲罰,也不是為了求取福祿,而是為公理而善。他總不忘祖輩的遺訓,堅持忠厚善良和勤儉樸素,盡己所能,幫助別人。這使他道德高尚,學識淵博,朋友眾多。
“教子嬰孩”、“勤奮讀書”的家風,使慶鑫幼年養成了良好的習慣,這是他成功的第二個因素。在他七八歲時,已經完成初級小學的全部課程。那時,這個年齡的農村兒童一般才進小學,比他晚三四年。同樣,他的妹妹蘭英也受到良好的教育,十二歲進入中學,十八歲考取了大學本科,並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慶鑫自己有親身體會,把家訓應用在教子上,培養出一個又一個的博士。這才是誰也搶不走的財富,這樣的家風不是傳家之寶嗎?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第一章 幼年得寶(7)
慶鑫說:“我除了將老人的教誨作為座右銘,終生奉守外,還將它刻印成冊,當做傳家之寶流傳後世,使這種楊氏家風代代相傳。”
慶鑫自幼受到嚴格的教育,本該一帆風順。可天有不測之風雲,人有旦夕之禍福。1941年,那是個風起雲湧的年代,戰火連天,硝煙瀰漫。村裡人發現五位學生不見了,他們都是年輕氣盛的青少年。晚飯時,各家大人吃不下飯,心急如焚,到處打聽,後得到一點蛛絲馬跡,傳說他們去打日本鬼子去了。這個訊息迅速在全村傳播開來。
那年楊慶鑫十二歲,忽然失蹤了。他的母親急忙打聽,發現家裡的德國手槍不翼而飛,心中難過,如百爪撓心,淚溼衣巾。他的父親回家,責怪母親治家不嚴,竟允許這樣年幼的兒子去和正規日軍拼命。母親更不是滋味,無奈奔跑,到處尋找。第二天炮聲隆隆,傳說日軍大隊人馬回來了,血洗了那個村寨。家中的人都快急瘋了。慶鑫的命運如何呢?
3�抗日遊擊
日軍侵佔華北,村裡有六人失蹤。第二天夜裡,有人大聲叫門,喊著送屍體的來了。楊慶鑫的母親嚇呆了,腿站也站不起來,父親顫抖著去開門……
父親戰戰兢兢,顫抖著開了門,張嘴大哭,淚水不斷,看到屍體,卻發現衣服不對。睜眼細看,原是本村祥迎的屍體。天明以前,又送來祥欣的屍體。天亮以後,又送來摸爬滾打逃離虎口,受了重傷的慶貴和慶瑤。經過詢問,得知楊慶鑫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