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跟孩子講話是要備課的
在一次家長見面會上,東城區一名高三男生的媽媽,好像完全忽略了其他家長的存在,一股腦地描述著她跟孩子之間發生的事情。可以說,當時對於家長所敘說的事情我並沒有聽得十分明白,於是我提醒家長先控制一下自己的情緒,並詢問她平時跟孩子談話是否也是這種語氣,這才讓這位媽媽稍稍平靜下來。經過了解得知,媽媽說孩子以前很聽話,成績很不錯,可進入高中後跟父母的交流越來越少,對於學校裡發生的事情以及自己的學習狀況很少向父母提及。每當家長試圖跟他談論這些話題或者看到孩子情緒不好,家長勸說幾句時,孩子常常是把門一關,但一直沒有跟父母發生正面衝突。最近的一次月考,成績下滑比較明顯,看得出孩子情緒很低落,家長也在孩子面前表露出擔心,詢問孩子成績下降的原因,並提醒要總結經驗免得高考時再出現類似狀況。可沒有想到的是孩子對此反應十分激烈,摔砸書本,並說自己不願到學校上課了。於是媽媽又是苦口婆心地勸說、鼓勵,可媽媽所做的努力好像沒有什麼效果,反倒是孩子衝著她大發脾氣,甚至惱羞成怒地斥責媽媽從此閉上嘴巴。媽媽說到這裡已經泣不成聲,她唯恐月考的失利會對孩子造成打擊,使他一蹶不振,甚至會做出一些不理智的事情,於是媽媽又時刻陪在孩子身邊,千方百計安慰孩子。可她就不明白為什麼自己是好心,孩子卻不領情。媽媽表示,現在自己都很害怕孩子放學回家,她不知道在孩子面前該談些什麼。對她來說,跟孩子之間的談話簡直就是一道難解的題。
其實,這個家長並非個例,如何跟孩子交流是很多家長的困惑。隨著孩子的成長,家長彷彿越發不知道如何跟孩子說話。有時親子之間對話,家長稍不留意就可能引爆炸彈。於是經常會有家長透過我的郵箱、部落格,諮詢應該怎麼跟孩子交流,甚至問到處理具體問題時,應該跟孩子說哪句話。家長的這種心情可以理解,而且這種學習的精神也令我感動。但我認為家長對孩子說些什麼、什麼時候說、以什麼樣的方式說孩子才愛聽,這可是一門學問,是需要家長花費時間琢磨的。並不是我告訴家長跟孩子說哪句話,家長說了就能收到理想效果的。因為同一句話,說話人的語氣、表情不同,效果肯定不同。因為人們的口頭言語可以變化,可內心的想法卻是掩飾不住的。而且每個家庭中家長、孩子之間的互動方式不同,孩子的個性不同,甚至有時候說話的情境不同,都會使得同一句話效果也是大相徑庭的。所以跟孩子說話,家長是要備課的。
在《中國英才家庭造》這本書中我談過,在我女兒每次大型考試期間,我都是她指定的專門陪護。因為她知道在她最需要的時候,我的一句話就能讓她精神抖擻。尤其是高考那幾天,每科考過之後,我都會觀察孩子的表情,“看人下菜碟”,有的放矢地幫助孩子及時調整情緒和考試狀態,使她超水平發揮,毫無懸念地進入北大。其實,並不僅僅是在孩子參加重大考試或談論孩子的學習時,家長說話要備課,在跟孩子相處的時時刻刻、方方面面,家長跟孩子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說話時,一定要深思熟慮,做足功課。
理念篇(9)
首先家長要注意選擇說話的內容。和孩子的談話,未必都要選擇正兒八經的話題,特別是面臨高考的孩子,如果家長說話三句不離考試、學習,孩子自然心生厭煩。就像前面那個高三的孩子,面對緊張的複習,壓力本來就很大,父母的叮嚀、囑咐就會成為孩子的無形負擔,使孩子身心焦躁不安,無法進入正常的學習狀態。如果父母能夠選擇一些輕鬆的話題、孩子感興趣的話題,孩子自然不會拒父母於門外。而且孩子的生活主題就是學習,即使家長不談學習,只要談話符合孩子的口味,談著談著他自己也會談到學習上來了。一談到學習,班裡發生的事情自然就談到了。家長想了解的自然也就瞭解到了。有時,生活中一些看似無聊的事情,如果把握好了,也能幫助孩子釋疑解惑、培養性情。
其次,說話的方式往往比內容重要。家長要學習掌握更多和孩子交流的方式,跟孩子說話儘量少用反問句,如“你怎麼還不抓緊時間寫作業”、“你不是答應過了嗎”等;儘量少用陳述和評價,如“這麼晚了,別磨蹭了,趕快寫完作業抓緊休息”。這些話忽略了情感的傳遞,讓孩子聽到的是責怪、命令,會讓孩子很反感。如果家長說:“孩子,今天是不是太晚了,可以休息了嗎?”我想肯定是另一番情形。家長還要多思考、多嘗試有效的交流方式,比如給孩子寫信、留字條。也有不少家長困惑,寫信、字條等方法都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