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後的1997年,武繼福的理想終於成為現實,他在賣掉2000噸的鐵船新造5000噸的又一隻大船時,把貨艙的尺寸設計成了能裝集裝箱標準箱的尺寸。武家嘴村有了第一艘集裝箱船。
1997年2月的一天,一家公司找到武繼福,說要運一批集裝箱到上海,當時村裡只有武繼福的“武家嘴6號”能裝集裝箱。一個月運4趟,武繼福賺回13萬元。
從此,武繼福開辦公司搞起了近海運輸。
2005年,他把5000噸的那艘集裝箱船以每月20萬元的價格租給了別人,又和5個村民合股投資1000萬,開始打造武家嘴村的第一艘萬噸輪。
這艘引人注目的巨輪一天天成型了,但是村裡人並沒有在湖邊村口看到它。
武繼福:我們在家裡自己造船,沒有這個基地造出的船好,這麼大的船我們造好以後怎麼出來?這邊靠著長江,下面就是長江,我們一下水就到江裡面了,這麼高、這麼寬,我們那裡內湖造船是出不來的。
武家嘴村的人到南京城造更大的船去了。如今,在石臼湖邊、武家嘴村村頭,只留下了曾經撐起過一艘艘大鐵船的紅磚船臺,它們靜靜地躺在那裡,讓人回想起20年間武家嘴村村民爭先恐後在自家門口造大船的情景。
在南京,長江邊的八卦洲,擁有10個大噸位船臺和一個萬噸級船塢的武家嘴造船廠已經投入使用,武家嘴人在村口造船的故事成了歷史。
2001年,在一項問卷調查中,全體武家嘴村人表達了去縣城居住的願望。
2002年,投資4000萬元的高淳縣實驗二小在武家嘴新村邊建成,村裡的孩子全部進入了這所學校就讀。
2005年8月的一天,蔣巷村的全體村民,在村子裡的劇場召開全體大會,在這次會議上,村幹部向村民通報了關於醫療保險的補充規定。在蔣巷村,決定醫療、保險、福利、養老等與全村人有關的事情,都要徵求村民的意見,並在制度實施前向全體村民通報。
在長江三角洲的鄉村,生活富裕起來的農民,對於養老、醫療、保險等方面的話題已經不再陌生,農民們能享受到村裡定期安排的體檢和疫苗注射,住在整潔寬敞的別墅裡是他們早已實現的願望,千千萬萬長江三角洲的新農民,享受著新農村的新生活。
每年元旦一過,華西村的村民就會到財務部門去領他們上一年的分紅,每個村民都是自己村裡的股東,除了按月領到工資之外,根據村裡的業績和每個村民的貢獻,2005年華西村每戶的分紅少則五六萬元,最多的有200萬元。
2006年1月7日,華西村舉行2005年銷售收入突破300億元獎勵大會,頒獎的領導來自江蘇省、無錫市、江陰市和華士鎮,華西村的老書記吳仁寶也在臺上為村民頒獎。
1961年,江陰市華士鎮把一個叫“躍進大隊”的改名為“華西大隊”,華西這個名字就一直保留了下來。只是當年誰都不會想到,它會成為今天中國農村最響亮的一個名字。
50年前,27歲的吳仁寶當上了自己家鄉的“村官”。2003年,他不再擔任村裡的第一把手,改任華西村企業集團總經理辦公室主任。
在吳仁寶家裡他最得意的,就是掛了滿牆的合影照片,因為這些照片記錄著他帶領華西村艱苦奮鬥、追求富裕的足跡。
1964年,在“工業學大慶、農業學大寨”的時代背景下,吳仁寶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華西的15年規劃,這個規劃最重要的一項內容是,把全大隊分散的12個自然村合併成一個華西村,另一項內容是,爭取糧食畝產達到1000斤,這在當時,多少有些“天方夜譚”的味道。
吳仁寶(原華西村黨支部書記):當時這個計劃人家認為是不會實現的,脫離實際,有一個說法,叫“吹牛大隊”。大家幹了,把這個計劃完成了,或者超額完成了,又講了,說這個是“做死大隊”,大家辛苦,要做、要幹,就是說辛苦了,就叫“做死大隊”。做了大概7年多,任務完成了,大家又叫“享福大隊”了。當時叫享福,不叫幸福。
在過去的40多年裡,吳仁寶一次次為華西村描繪的藍圖都已成為今天的現實。
有一座已經廢棄的平房,在今天的華西村格外顯眼,從1961年到1971年的10年時間,這座小五金廠不僅為華西村實現了300萬元的產值,也使華西村很早實現了農村工業化。30多年過去,村民們投資11億元的江陰華西鋼鐵有限公司成立,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