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部分

因為我的家庭背景也是這樣,但是社會學以及通俗文學作品過分渲染的是,父母離婚的經歷以及不穩定的家庭環境導致了單身數量的增加。雖然我的抽樣調查不足以得出任何確定的分析,但是如果說離婚的增加是導致單身數量增長的唯一因素,那麼我對單身女性家庭背景的調查卻與此相悖。

在以後的章節中,我將詳細描述單身女性首先如何對待心靈伴侶,然後又使自己擺脫心靈伴侶這一理想的束縛的故事。透過長期精心營造自己的單身生活,一些人變得更加自立並從中找到人生價值。在這裡我提出幾個問題:單身女性怎樣使自己擺脫傳統的母親概念,不要孩子或者接受單身母親身份?沒有伴侶的承諾而是一個女人運用自己的情感魅力與其他人交往的生活大致是什麼樣子呢?當友誼成為親密的情感溝通和同伴關心的主要途徑時,單身女性如何處理自己與朋友之間的衝突?我們遇到的是有伴侶卻沒有同居的女性,以及已經選擇另一種生活方式的獨居女性。我們還經歷了單身女性去世時的獨特方式。

新型單身女性(2)

我發現了對生活滿意的單身女性有一些相似之處,但是也有一些不同之處。一些女性內心堅定而自立,另一些人自己卻從來拿不定主意;一些人偏愛長期獨處,另一些人,即使她們單獨居住,也總是和朋友們在電話裡聊天;性生活對一些人很重要,她們熱衷於追求並享受積極的性生活,另一些人卻喜歡清心寡慾。

處於黃金年齡的新單身女性與認為到三十多歲就該結婚的單身女性就截然不同,搞清楚這一點對黃金年齡的單身女性有積極的暗示作用。二三十歲的單身女性,越來越對獨立意識、事業追求與婚姻感到焦慮,40歲之後,她們會出現另一種生活框架。撇開在二十多歲時她們所擁有的教育、職業、約會和生存等所有機會,大多年輕女性在35歲後,只有一個在文化上認可的選擇——尋找兼顧工作和家庭的平等伴侶。這樣的伴侶可以選擇要不要孩子,或者要多少孩子。但是年輕的單身女性不能夠預見40歲以後的積極的單身生活。記者佩吉·歐倫斯坦發現,這些女性認為如果四十多歲的時候還沒有結婚,她們會變得孤獨,並且一個人孤零零地生活,沒有“家庭生活的舒適和滿足”。她們會認為自己只有工作,沒有個人生活。

年齡超過35歲單身女性的母親經常把自己的婚姻觀念強加給她們的女兒。如今聽到一位母親吹噓她27歲的單身女兒學業上的成績和事業上的成功已經習以為常。但是50歲還依然單身的女兒的母親通常有不同的看法。她通常會說:“珍妮特還在單身,我真為她擔心,我希望她能遇到意中人,然後定居下來。”這時,我們還會聽到一位母親說,“我為珍妮特感到自豪,她買了自己的房子,去年還得了教學獎,比我認識的任何人朋友都多”嗎 ?我們不可能聽到艾琳的母親在吹噓她40歲離異的女兒,獨自撫養孩子,和另外一位也在撫養自己孩子的單身女性朋友住在一起。艾琳母親會說:“我希望她會找到意中人再婚,那個孩子需要一個父親。”

堅守浪漫的理想

儘管自己長期單身,並有這次研究中感受到的變化,我依然發現自己的思想滑向了傳統文化所倡導的浪漫愛情,這證明這種觀點已經緊緊固守在我們所有人的頭腦中。2003年我和安妮·羅塞提聯絡,這離我上次採訪她已經過去六年了,離第一次小組採訪有八年了,她說:“你恰好找到我,我就要永久地搬到圖森了,我是由於心靈的呼喚才去那裡的。”我立刻斷定她已經遇到了合適的人。結果這個離婚已經20年的成功的有魅力的企業家,在55歲時想搬到美國西南部,不是為了浪漫的愛情,而是因為她的一部分童年是在那裡度過的,她愛那裡的氣候、天空、藝術以及美麗的風景。她在圖森有朋友和家庭,會找到某種工作,並且感覺到一個小一點的城市為人際交往會提供更多的機會。這些就是她心所向往的,而不是浪漫的情人或者伴侶。

不是每個人走向婚姻殿堂僅是受文化規範的驅使,不是所有長期單身的女性,包括我的一些朋友想維持單身。她們過著可維持的生活,相對而言還是比較快樂的,但是她們還是希望成家。她們想像正常夫妻一樣有日常的親密、觸控,過著平凡的生活。雖然改變文化規範不會改變她們的這種意願,也不能彌補找不到伴侶的傷痛,但是其中的一些人向我坦然,在一個把她們的生活看做正常可以接受的氛圍裡,她們會感覺更好一些。下面各個章節中女性的經歷,可能有助於不太知足的單身女性更好地洞悉如何在不影響可維持的單身生活的情況下繼續尋找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