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90部分

就是從《長恨歌》裡,你才找到了關鍵癥結所在?”

原先生點頭,凝視著流淌的岩漿,,默默地出神。

公平來說,林軒與原先生的差別不在於智慧、行動力,而在於閱歷的多寡。原先生曾走過一段五味雜陳、變化詭異的人生之路,所以才有了今日的大胸懷、大視界。假以時日,林軒同樣能做到。

“那石窟裡的人,無一不是各行各業裡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之輩。見到他們,我才明白天下之大,能人輩出,就像大唐盛世雖然前有詩仙李太白、詩聖杜子美,已經將五言、七言寫得盡善盡美了,後來卻又出現了白居易,將唐詩帶上另一個高峰;唐詩將人類語言雕琢得精緻華美、鏗鏘頓挫,幾乎到達了文學作品的極致,後代偏偏又出現了宋詞長短句,令中華文化別開生面,使宋詞與唐詩同登大雅之堂,地位不分軒輊。舉個現實的例子,在我們這個時代,明明已經有‘那位先生’這樣的大探險家,能讓各種詭異事件在他手上迎刃而解,被譽為‘千年華人第一’,後來卻又出現了‘亞洲之鷹’羅開、‘盜墓之王’楊天這兩位超級探險家,與‘那位先生’並駕齊驅,成為華人江湖睥睨全球的三大魁首典範……”

原先生極為謙虛,把“四大遊俠”中的那位先生、羅開、楊天奉為典範,卻把自己低調去除。

轟的一聲,已經湧入洞口的岩漿突然炸開,那些赤紅色的液體向上飛昇,將整個洞口都吞噬進去,如同看不見的怪獸正在興風作浪。

林軒背上頓時冷汗涔涔,因為若是冒然進入洞口的話,一旦被這種無法預料的爆炸波及,血肉之軀立刻就灰飛煙滅了。

由資料可知,在今天的地球上,如果沒有板塊運動,火山不會噴發,地球內能僅透過岩石傳導緩慢散發,所有熱能、動能、張力全都在人類不知不覺的狀態下產生、消弭。隨著地球自轉越來越慢,板塊運動和火山活動會逐漸平息。當然,遠古時期的情形並不相同,因為人類的研究觸角只能達到數千至萬年之內。

目前的研究結果表明,地球內部的岩漿活動發源於大陸30公里或者是洋殼6公里以下的位置,即地球的軟流層。不過,軟流圈的物質並不是岩漿,它們在巨大的岩石靜壓力下呈半塑性狀態。當壓力降低時(比如地殼裂開)才轉變為岩漿並朝著壓力低的方向移動,如大洋裂谷。再者,當溫度升高時也能形成岩漿,並把上覆岩層熔透而形成火山噴發。

林軒判斷,這些岩漿的生成與流向都是極有規律的,位於極深的地底,與人類常見的火山噴發略有不同。

那麼,追逐它們的盡頭,就是尋找地球軸心的最科學方向。

為此,他必須冒著灰飛煙滅的危險穿越前方的死亡山洞。

第三百二十六章 岩漿豎井

“後來,我們終於意識到,那地方並不在地球的物理表面,而是必須透過一種奇特的途徑才能抵達。”原先生苦笑起來。

按道理說,揭開了一個苦思冥想的巨大謎題後,他應該極為高興才對。

聯想到原先生之前說的那些內容,林軒腦中突然躍出了四個字——“向死而生”。

“原先生,我猜那種途徑就是‘向死而生’,或者是‘先死後生’,對嗎?”林軒緩緩地把自己的思想表達出來。

從心理學的層面看,人類處於瀕死狀態時,靈魂與**處於半遊離狀態,能夠最客觀地反觀自己的人生經歷,從而對自己得出最透徹的結論。那一刻極為短暫,只有幾十秒到十幾分鍾之間,但卻能想透一切人生的困惑。

向死而生,說的是一種決絕前行的態度。

先死後生,則是一種為追求目的不惜獻出生命的過程。

二者同樣值得敬佩,但生命只有一次,一旦獻出,自己就將淪為冢中枯骨了。

“向死而生?沒錯,正如尼采說過的一些看似前後矛盾、邏輯混亂的話,真理往往就在那些拗口的文字裡面。”原先生回答。

尼采的確說過“我的時代遠沒到來,有些人要在死後才出生”等類似的話,那正是對死亡的高度推崇,認為正是死亡開啟了人生的另一段旅程。

“就像我們到這個地方來,一定是透過某種極端的方式,才突破禁忌,突破屏障。反之,那些久負盛名的大探險家們踏遍西藏的千山萬水,磨破了靴子與腳掌,也只是徒勞無功。”原先生繼續說,。

“時候快要到了。”林軒低聲說。

與其坐而論道,不如身體力行,只有穿越那個危機四伏的洞口,才能獲得光明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