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7部分

事圓融,回互而又不回互,這才是完整的體用關係和理事關係,是真正的“石頭路滑”之處。只有明白了事理之間相互依存又相互區別的道理,才能作到理事會通,圓融無礙。這成為曹洞宗正偏回互說的理論基石。

曹洞宗禪學思想的另一重要理論依據是《寶鏡三昧》。洞山良价在雲巖曇晟處親印寶鏡三昧,並把它傳授給曹山本寂。《寶鏡三昧》文辭簡練,卻奧義無窮,將洞山一脈的修持精華,悉數包容其中:

如是之法,佛祖密付。汝今得之,善宜保護。銀碗盛雪,明月藏鷺。類之弗齊,混則知處。意不在言,來機亦赴。動成窠臼,差落顧佇。背觸皆非,如大火聚。但形文彩,即屬染汙。夜半正明,天曉不露。為物作則,用拔諸苦。雖非有為,不是無語。如臨寶鏡,形影相睹。汝不是渠,渠正是汝。如世嬰兒,五相完具。不來不去,不起不住。婆婆和和,有句無句。終不得物,語未正故。重離六爻,偏正回互。疊而為三,變盡成五。如?草味,如金剛杵。正中妙挾,敲唱雙舉。通宗通途,挾帶挾路。錯然則吉,不可犯忤。天真而妙,不屬迷悟。因緣時節,寂然昭著。細入無間,大絕方所。毫忽之差,不應律呂。今有頓漸,緣立宗趣。宗趣分矣,即是規矩。宗通極趣,真常流注。外寂中搖,系駒伏鼠。先聖悲之,為法檀度。隨其顛倒,以緇為素。顛倒想滅,肯心自許。要合古轍,請觀前古。佛道垂成,十劫觀樹。如虎之缺,如馬之?。以有下劣,寶幾珍御。以有驚異,狸奴白牯。羿以巧力,射中百步。箭鋒相值,巧力何預?木人方歌,石人起舞。非情識到,寧容思慮。臣奉於君,子順於父。不順非孝,不奉非輔。潛行密用,如愚如魯。但能相續,名主中主。《傳燈》卷30希遷《參同契》

《參同契》已標“回互”之說,《寶鏡三昧》則倡“明暗交參”之義:“夜半正明,天曉不露。”夜半正明,是暗中有明;天曉不露,是明中有暗。所謂 “明”,指形形色色的大千世界,色界;所謂“暗”,指無形無跡無色聲香味的本體界,即空界。明暗交參,謂本體界與現象界互動參合在一起,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由明暗交參的觀念,同樣發展出“正偏回互”之說。《寶鏡三昧》喻之為:“銀碗盛雪,明月藏鷺。類之弗齊,混則知處。”“混”即平等,“處”即差別。銀碗裡面盛著白雪,明月之中潛藏白鷺。現象界包容在本體裡面,不可分割。但是,本體與現象又不相同,前者是正是主,後者是偏是末。因此,必須 “臣奉於君,子順於父。不順非孝,不奉非輔”。曹洞宗的正偏回互、五位功勳皆濫觴於此。《寶鏡三昧》以形影喻體用,“如臨寶鏡,形影相睹。汝不是渠,渠正是汝”,對洞山的開悟也有間接的啟發:

師臨行又問雲巖:“和尚百年後,忽有人問:‘還邈得師真否’,如何只對?” 巖曰:“但向伊道:‘只這是!’”師良久,巖曰:“價?黎承當個事,大須審細。”後因過水睹影,大悟前旨。因有偈曰:“切忌從他覓,迢迢與我疏。我今獨自往,處處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應須與麼會,方始契如如。” 《洞山悟本錄》

洞山過水睹影,深切地感悟到了雲巖悉心傳授給他的體用、理事的奧秘,因而得以徹悟。此外,《寶鏡三昧》提出了“背觸皆非,如大火聚。但形文彩,即屬染汙”的不觸犯原則,指出對本體肯定否定都不行,般若如同烈火,近傍不得。只要形於語言文字,就是染汙了它。《寶鏡三昧》還描摹出“木人方歌,石人起舞。非情識到,寧容思慮”迥超知性理解的禪定直覺境,這對曹洞宗遵守不觸犯原則、大量運用禪定直覺意象,亦有濫觴之功。

二、“正偏五位”的詩禪感悟

曹洞宗遠紹華嚴理事無礙宗旨,近承希遷、曇晟禪法,提出了正偏五位等思想。五位,指正中偏、偏中正、正中來、偏中至、兼中到。“正”指本體、靜、空、平等、絕對、本覺、真如等;“偏”指事相、動、色、差別、相對、不覺、生滅等。正偏回互,組成五種不同的關係,是為正偏五位。《五燈》卷13所載洞山的詩偈,形象地說明了正偏五位的修行階位:

正中偏,三更初夜月明前。莫怪相逢不相識,隱隱猶懷舊日嫌。

“三更初夜”黑而不明,表正位,“月明”為偏位,由混沌未分的原初狀態,產生出森羅永珍,由一元走向二元,由絕對走向相對。不變的本體隨順眾緣而生起種種現象。《正法眼藏》卷3:“白處說黑底,又不得犯著‘黑’字,犯著 ‘黑’字即觸諱矣,……謂能回互,只言‘三更’。‘三更’是黑,‘初夜’是黑,‘月明前’是黑,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