慮過,因為他知道他想拍電影了。
賈樟柯的這種勇氣來自於哪裡,是不是一種衝動?對此,賈樟柯的回答是:
我覺得不單是衝動。從一開始想拍電影到今天,我始終沒有畏懼過,也始終沒有心慌,或不自信的時候。其實生活對我來說,沒有任何的失去,因為我們一無所有。直到今天,我還覺得自己是一個倖存者。因為在生活裡面,我很順暢地活了下來,還能實現自己的理想。這種理想,是一個偶然,而且是太偶然了,我完全不知道怎麼會實現的。所以我覺得我是一個倖存者。②
所以,賈樟柯這次看電影的經歷,改變了他的命運,真的帶有很大的偶然性和戲劇性。一則,他懵了,有一種藝術這麼豐富、這麼強悍;二則,他醒了,去學電影——學習演繹獨特的生命體驗,用電影去創造最熟悉的陌生感。
過了幾天,賈樟柯就把自己想當導演的想法告訴了父親賈聯凱。他當時在太原打電話給他,說自己發生了一個事。他爸說,你發生什麼事了?他說,我想當導演,不想學美術了。父親停了一下說,當導演挺好的。
然後賈樟柯就去上課了,下午正畫畫的時候,他父親就來了,風塵僕僕趕到了太原,一看他在畫畫,放了點心,就到了他的房子裡。
賈聯凱問道,你怎麼了?賈樟柯說,我看了部電影《黃土地》,不想學美術了,我也問了我的同學,電影學院考上以後可以慢慢當上導演。
賈樟柯父親聽了特別生氣,覺得兒子腦子有問題。你知道電影在民間是被神秘得一塌糊塗的藝術,它跟普通家庭的市民離得太遠了,對於一個父親是中學教師,母親是售貨員的小縣城家庭來說,電影被神秘化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父親覺得自己的孩子在發病,腦子進水了。他說,那可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得來的。賈樟柯不知道該怎樣說服他,他跟父親說,電影挺有意思,以前自己喜歡文學,當時也發表了一兩篇小說,再加上正在學畫畫,這麼一綜合不就是電影嗎!
賈聯凱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但兒子內心有一股強烈的激情在澎湃。這時也覺得說得有點道理,他的思想一向開明,對兒子說:
“既然你這麼堅決地想學拍電影,我就讓你選擇自己的人生,可是如果你考不上怎麼辦呢?”
賈樟柯異常感激父親,堅決地說:
“爸,你給我3年時間,如果我什麼都沒考上,就回家開家肉店,也能養活二老!”
賈聯凱聽兒子這麼說,笑了,當即拿出了所有的積蓄,資助兒子去準備考試。
$米$花$在$線$書$庫$ ;http://book。mihua。net
第二章 銀海學舟(4)
賈樟柯的父親和母親都是特別開明的人,他們給了兒子嘗試的自由。在1991年的時候,對山西縣城一個普通家庭來說,這是個很大的事,我父親和母親開會研究,賈樟柯母親說過,孩子還小,就讓他試試,行不行折騰幾年就知道了。
賈樟柯確定放棄學美術,準備考電影學院的時候,國內關於電影方面的書籍和教材品種奇缺。為了對付電影知識的考試,賈樟柯騎著腳踏車走遍了所有太原的書店、圖書室,最後買了一本浙江教育出版社的《美學原理》,裡面大概有十幾頁是關於電影的知識,然後又買到了一本《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劇本選》①,就是靠這兩本書的點滴知識進行了第一次考試。他在回顧這一經歷時說:“90年代初我想考電影學院,在太原買有關的書,一本《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劇本選(下)》,上集找不到了,一本大學美學教材《美學原理》,裡面有一章大概7頁至8頁的內容介紹什麼叫蒙太奇,什麼叫長鏡頭。那時侯整個電影的資訊是壟斷的,所以當時非常強調平等精神,但現在想看什麼都可以。那時不要說看馬丁·斯科塞斯的訪談的書,連他的電影都沒看過,而導演的訓練很重要的部分就是電影史的介紹。拍電影實際上是導演對社會的觀察能力,對歷史的感受,對媒介的理解。光靠天性的導演是支援不了多久的,還需要對電影這個媒介和歷史有一種很深入地瞭解。訓練不僅僅是技能,還包括你的專業素養,這包括電影理論的學習,電影語言的學習,電影的歷史的學習,對電影這個媒介的認識。很多導演是青春期的導演,精力體力也很好,叛逆加上對生命的感受,但幾年下來就消失了。我所認識的所有的著名的導演,在聊天時沒有一個不是對電影史侃侃而談,沒有一個沒有一套自己的電影理論。義大利裔導演馬丁·斯科塞斯對義大利歷史的尊敬和了解是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