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呼,更沒有手機,賈樟柯就在商店外面等他,等了差不多有一個小時朋友還是沒有來。
因為等不到就認為他有事,賈樟柯就走了。他又沒電話,身上也沒有多少錢,就一個人在那兒遊蕩,瞎溜達,這時候,走著走著就來到了一家電影院,叫公路電影院,是山西省公路局經營的俱樂部,它在南郊,山西大學旁邊,很偏僻,主要的服務物件是周邊的學生,它放了很多老影片,票價很便宜,一張票幾毛錢,放的都是國內的片子。正好那天下午放的是《黃土地》,一看就是那種不好看的電影,不像《藍盾保險箱》、《險惡江湖逍遙劍》之類那麼吸引人,那時侯也不知道誰是陳凱歌。但是這部電影,賈樟柯一直沒看過,加上沒事幹,票價又很便宜,賈樟柯就買票進去了,進去以後,差不多看了十分鐘,整個感情就被完全開啟了。這樣就開始對電影感興趣了。?米?花?在?線?書?庫? ;booK。mIhUa。net
陳凱歌導演的《黃土地》裡面一望無際的黃土,還有那些人的面孔,一個女孩在挑水,賈樟柯看著那個女孩從河裡用桶一蕩,打起水來,挑著從黃土邊上走,眼淚馬上就下來了。因為那個環境太熟悉了,故事雖然不熟悉,對民歌和八路軍的感覺也不是那麼強烈,但是那土地上的人、腰鼓、油燈底下一家人坐在屋裡沉默不語,那就完全是他經歷過的生活。
賈樟柯母親一家的生活,跟《黃土地》的生活一模一樣,推門見山,一片坡地。他每年的農忙時節都要到地裡做農活,正是麥收的時候,所有人都幫著親戚割麥子,怕下雨,所謂龍口奪糧。割麥、勞作,這些勞作的經驗也是他比較小的時候,記憶裡面特別重要的。
後來,賈樟柯看了很多詩歌謳歌勞動,就特別討厭。他覺得勞動真的是很痛苦的事情,當然從造型上看是光著膀子流著汗,很有生命力。但對勞動者本人來說是挺痛苦的,他們為什麼晚上回到家不說話,因為太累了,吃完飯就待著、歇著了,想想明天的事。他看到《黃土地》裡的翠巧她爸,覺得像看到自己姨夫一樣,臉、衣服,所有的一切都一樣。
這是賈樟柯第一次看到“第五代”的電影,在他的心靈深處,這次觀看經歷是如此強烈,難以磨滅。究其原因,賈樟柯認為,“對我來說,不單是我看到了自己熟悉的環境,更重要的是我看到一部電影的可能性。以前,我對電影的認識只有兩部分,一部分是港產電影,打、殺,一部分是延續‘文革’的,包括《血總是熱的》那樣反映改革的電影。從來不知道電影還可以這樣拍,把你心裡面的感情勾出來,我一下子就蒙了。一方面是蒙了,再一個就是突然醒了,這個東西太好了,還能這樣拍,還有這樣的電影。”
看了電影《黃土地》以後,賈樟柯心緒翻起了波瀾,一直不能平靜,他憶述道:
看完電影后我想了很久,我覺得電影裡面有很多的段落和元素,在那個時候的認識程度裡,它讓我懷疑我自己熟悉的東西是不是真的熟悉。比如,在黃土地上,那麼多人在打腰鼓,那個腰鼓我們每年過春節的時候都會打,我自己從來沒有想過,腰鼓本身在銀幕上會有另外一種感受。今天說起來像生命力的勃發,也可以說是一種盲目的快感,說什麼都可以,有很多的解釋。但那時候讓我覺得那麼熟悉的腰鼓,原來也可以這麼打,可以在野地裡面打,可以產生那麼多的塵土,塵土在陽光底下變成了像詩一樣的東西。好像把人心裡面的東西講了出來,很多時刻,包括一個人靜默地坐在那兒不說話的時刻,把他拍下來,夜晚燈光非常的暗,你隱隱約約會感覺到時間的流逝,你知道他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對日子就有了一種新的看法,對生活本身也有了一種新的看法。
第二章 銀海學舟(3)
我覺得,任何一部好的電影、影響人的電影,都給人提供一種最熟悉的陌生感。就是,在最熟悉的區域裡、最熟悉的人群裡,拍出一種陌生感,這就是一種新的角度、新的處理方法,領風氣之先的、開創性的電影都有這種感覺。
《黃土地》就是一部這樣的電影。山西也是民歌大省,以前每天都在聽民歌,但是你從來沒有看到一個電影裡面的女孩子,瘦小的身體在黃河邊挑水,當民歌響起來的時候,那麼小的一個孩子,她的情感世界是怎樣的。
看完電影出來後,突然就開始變得有事幹了,我想當導演。過了幾天,越想越要當導演,那時候,電影怎麼拍我根本不知道。①
就這樣賈樟柯深受電影的感染,那種感染力一下子讓他覺得,這可能是最適合自己的。賈樟柯從此再也沒有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