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下令親兵親將,嚴密巡查。
不一會,大將李典便將戈定及養馬官擒捉,押到張遼面前。張遼間明戈定作內應的細節,手中大刀猛地一揮,立斬戈定兄弟二人。
此時已聽城外鳴鑼擊鼓,喊聲大震,張遼微笑道:“此乃外應的吳兵,太史慈死期至矣。”說罷、張遼下令城內三軍速上馬,準備殺敵。他又將計就計,下令在城門內放一把火,士兵大聲叫反,又開啟城門,放下吊橋。
城外大史慈率五千兵馬,前來接應殺敵。此時見城內火光沖天,反聲震耳,城門洞開,吊橋放下,以為戈定的內應必已得手,便毫不猶豫,縱馬挺槍,當先殺入城內。
太史慈方才馳入城門通道,城樓炮響,亂箭疾射而下,大史慈猝不及防,身中數箭,他知中計,只好帶傷死命殺出城外。後面李典、樂進二將率大隊曹軍殺來,將太史慈率領的五千精騎,殺得落花流水,折損大半,五千兵馬,剩下不到一千。
太史慈率一千殘兵,退到城外的營寨,幸虧吳將陸遜、董襲率兵殺出,救了太史慈。李典、樂進見吳軍有接應,亦不戀戰,率軍退回城中。
太史慈由陸遜救起,退回合肥城外五十里的孫權大營。
孫權見太史慈受傷垂危,又折了四千吳兵,心中又驚又痛,無奈下令退兵。
孫權大軍退到半途,太史慈已不治去世,臨死時,太史慈大叫道:“大丈夫生於亂世,本願揮三尺劍而立不世之功,恨大志未酬,我將死矣。”
孫權見太史慈戰死,心中十分悲痛。又見周瑜亦出師不利,己返柴桑養病,心中更感不安。到了此時,孫權才忽然醒悟,赤壁之戰之所以大敗曹軍,根本的原因便是劉備軍與東吳軍結盟,以兩弱抗一強,才有勝利之機。孫、劉兩家一旦互相猜忌,各自為戰,便決非曹軍的對手,結果只能是孫、劉兩家兩敗俱傷而已。
孫權醒悟了這點,亦即終於洞悉了目下的戰略態勢,他自在合肥與張遼一戰無功而退,在頗長的一段時間內,亦不敢輕萌單獨與曹軍或劉備交戰的意念。
此時,天下的大勢雖然三國鼎立之局大致形成,但卻尚未最終確立,呈見出一番奇特局面。
首先是原來最弱的劉備,赤壁大戰後,諸葛亮運用奇謀妙計,趁孫權與曹操雙方仍在爭城奪地,打得不可開交之際,先行奪取了荊州重鎮——南郡(秦,擁有湖北東部及南部之地,郡城即戰國楚都郢城;當時江陵亦包括在南郡之內,而江陵即今湖北江陵縣,與南郡是不同的兩大地方稱謂)。而荊州是西進益州(包括四川、雲南、貴州大部)的扼要門戶,這便為稍後劉備進取益州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態勢。所謂的劉備借荊州,實際上所借的,只是荊州的北部部分地域而已。
接著,諸葛亮又趁此時戰略上的有利態勢,率關羽、張飛、趙雲等大將,攻佔了荊州南岸的零陵、桂陽、長沙、武陵四郡。至此,漢時的荊州九郡,劉備已然攻取了其中的五郡,初步立穩了腳跟。
其次是孫權的東吳方面,孫權在赤壁大戰後,趁曹操北退之機,由和他周瑜分兵進攻荊州及北面合肥的曹軍領土。
結果是周瑜攻佔了荊州的江陵,程普攻佔了江夏,而孫權自己進攻合肥,卻被張遼擊退,不但無功,反而損兵折將,這令孫權從此不敢輕視曹軍。
另一方面,孫權由於周瑜、程普攻取了長江中上游的江陵郡和江夏郡,長江流域地區基本上已落人東吳的版圖,戰略態勢進可攻、退可守,東吳的形勢比赤壁戰前大大的穩固了。
最後是曹操方面,曹操慘敗於赤壁,威望受損,內患頓生,關中的馬騰等割據勢力反叛曹操的意向日漸熾烈,在此外憂內患之下,曹操在戰略態勢上處一種不利的收縮退守狀態。曹操將戰線退回他原來進攻江東的出發點——樊城、新野一帶,以防範孫權和劉備的北侵。
不過,曹操的實力仍十分雄厚,他消滅北方的袁紹後,中華九州,曹操已據有五州,亦即天下已得五分之二。兵雄糧足,地域廣大,根基十分雄厚,孫權和劉備,任何一方亦無力單獨向曹操進犯。而曹操此時鑑於孫、劉聯盟,亦不敢有任何輕舉妄動。
神州大地上,曹、孫、劉三國形勢,正處於一種不戰不和、互相猜忌、各懷異心的微妙境界。
而曹操依從謀臣程昱之計,表奏朝廷名義上的皇帝漢獻帝,將周瑜封為南郡太守,封程普為江夏太守,便是想要利用周瑜的急功近利之心,挑起周瑜對劉備的仇恨;進一步利用周瑜挑動孫權進攻劉備,奪回荊州南郡及南岸四郡。
曹操的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