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部分

影響力(與秦始皇殺呂不韋之意義相同),鞏固剛剛到手的王權。

三則可以轉移矛盾,既然宗室貴戚的“怨望”從表象上是針對商鞅本人的,那麼,在變革成功之後車裂商鞅就等於消除了矛盾的一方面。

商鞅把變革的矛盾帶走了,但變革的新法卻從此紮根於秦國的深處。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民曰不便(1)

還是從商鞅變法的故事開始說起。

商鞅在變法之前曾經和同僚有過一場實在是精彩而又經典的辯論。這場辯論好像是故意在秦孝公面前挑起的,大概是商鞅想事先給自己的“主公”打打預防針,免得日後被反對派的讒言蠱惑,因為司馬遷在描述這場辯論之前用了一句很傳神的話,“孝公既用衛鞅,鞅欲變法,恐天下議己。”

緊接著便開始了商鞅的獨白,他說:“疑行無名,疑事無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見非於世;有獨知之慮者,必見傲於民。愚者闇於成事,知者見於未萌。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論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謀於眾。是以聖人苟可以疆國,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禮。”這段話不但文采好,講的道理在今天看來也很經典。

秦孝公回答說,“善”。這個回答既可以理解為是充分的肯定,也可以理解為客套的敷衍。

這時一位名叫甘龍的臣僚馬上就跳出來反對,他說,“不然。聖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變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勞而成功;緣法而治者,吏習而民安之。”大概意思是說,不對!聖人從來都不會強迫老百姓改變什麼就會對他們施行教化,智者不改變法度也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