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復興這時已成一片汪洋大潮。
繼《傷痕》、《於無聲處》之後,中國文學開始了她悲壯而又悲情的井噴,這種“井噴”的力度稍後便導致了中國文學的“歌德派”與“缺德派”的直接交火。
1979年年末,《青年一代》在上海創刊。
對擁擠在文學小道的上海青年來說,這本雜誌也許沒有多少意義;但對於上海數以萬計、十萬計乃至百萬計的普通青年來說,它不蒂是聖經的誕生。正是透過《青年一代》,上海的普通青年獲取了他們渴望的人生知識、基本美學。當《青年一代》開闢了它的《道德法庭》之後,上海的男女青年在這個“法庭”上更將面對他們在兩性問題上的全部困惑,也將在這個“法庭”上表明自己的兩性立場:是做一個傳統社會的情感良民?還是做一個傳統社會的慾望反叛者?
緊隨著《青年一代》之後出版的是《文化與生活》。這或許是上海第一本有關時尚的雜誌,在它出版的最初日子裡,它的叫座已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一出版就被搶光。
《文匯月刊》的出版也對上海有著深刻影響。
如果說《青年一代》、《文化與生活》收容的是中國上海進步青年和前衛青年,那麼,《文匯月刊》收容的則是中國上海的文學青年,當然,它更在意中國大陸一流的報告文學作家。我們很快就讀到了###、麥天朔之流的作品,他們在仕途上的壯麗抱負現在被充分地發洩在了所謂的報告文學上,以長歌當哭的情感方式,中國最傑出的報告文學作家將當年范仲淹大夫的痛苦用現代文學體裁不可遏止地表達了出來。
剛好是一年之後,一張深刻地影響了上海氣質、上海精神和上海生活方式的報紙得以重新出版,它就是婦孺皆知的《新民晚報》,老上海時候便已流行的一句“新民晚報、夜飯吃飽、早點睏覺”的民間諺語在城市中又獲得了廣泛傳播。在一個剛剛解凍因此消費水平非常底下的社會中,上海的主流市民選擇的生活方式不外乎是這樣的:在八十年代早期的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