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在蘇聯歷史上都具有重大的意義。
這一次出訪蘇聯,與第一次不同,具有更為鮮明的國際性,數十個國家的共產黨人聚集一堂。
在離開北京之前,毛澤東已經瞭解到蘇共中央六月全會上所發生的事情。赫魯曉夫上臺以來,蘇聯一直不太平。真
可謂“按下葫蘆,浮起瓢”,毛澤東對此評價說,赫魯曉夫有膽量,敢去碰斯大林,儘管他們採取的萬法不好,可是
“揭了蓋子,搬掉了多年來壓在人們頭上的大石頭”。他同時還認為赫魯曉夫這個人也能捅婁子,在內外的某些事情上
可能日子不太好過,“多災多難”。
就在蘇共 20 大之後,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以《論十大關係》為題作了講話。講話中多次提出以蘇
聯的經驗為借鑑,千萬不能盲目跟著蘇聯跑。他在講話中說:“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蘇聯方面暴露了他們在建設社
會主義過程中的一些缺點和錯誤,他們走過的彎路,你還想走?過去我們就是鑑於他們的經驗教訓,少走了一些彎路,
現在當然更要引以為戒。”“在處理重工業和輕工業、農業的關係上??我們比蘇聯和一些東歐國家作得好些。像蘇聯
的糧食產量長期達不到革命前最高水平的問題,像一些東歐國家由於輕重工業發展太不平衡而產生的嚴重問題,我們這
裡是不存在的。他們片面地注重重工業,忽視農業和輕工業,因而市場上的貨物不夠,貨幣不穩定。”
在談到同農民的關係時,毛澤東指出了斯大林時期的問題所在,他說:“蘇聯的辦法把農民挖得很苦。他們採取所
謂義務交售制等項辦法,把農民生產的東西拿走太多,給的代價又極低。他們這樣來積累資金,使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受
到極大的損害。你要母雞多生蛋,又不給它米吃,又要馬兒跑得好,又要馬兒不吃草。世界上哪有這樣的道理!我們對
農民的政策不是蘇聯的那種政策,而是兼顧國家和農民的利益??”
毛澤東在蘇共 20 大後,雖然沒有從正面對蘇共中央提出批評,但從他的談話中,已經可以看出他對赫魯曉夫的一
些做法是不贊成的,中蘇的分歧,實際上,從這時已露端倪。毛主席這樣說:“我們的方針是,一切民族、一切國家的
長處都要學,政治、經濟、科學、技術、文學、藝術的一切真正好的東西都要學。但是,必須有分析有批判地學,不能
盲目地學,不能一切照抄,機械搬運。他們的短處、缺點,當然不要學。對於蘇聯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經驗,也應當
採取這樣的態度。過去我們一些人不清楚,人家的短處也去學??比如,過去有人因為蘇聯是設電影部、文化局,我們
是設文化部、電影局,就說我們犯了原則錯誤。他們沒有料到,蘇聯不久也改設文化部,和我們一樣??蘇聯過去把斯
大林捧得一萬丈高的人,現在一下子把他貶到地下九千丈。我們國內也有人跟著轉。中央認為斯大林是三分錯誤,七分
成績,總起來還是一個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三七開的評價比較合適。斯大林對中國作了一些錯事。第二次國內革命
戰爭後期的王明”左“傾冒險主義,抗日戰爭初期的王明右傾機會主義,都是從斯大林那裡來的。解放戰爭時期,先是
不準革命,說是如果打內戰,中華民族有毀滅的危險,仗打起來,對我們半信半疑。仗打勝了,又懷疑我們是鐵托式的
勝利,1949、1950兩年對我們的壓力很大,可是,我們還認為他是三分錯誤,七分成績。這是公正的。
“社會科學,馬克思列寧主義,斯大林講得對的那些方面,我們一定要繼續努力學習??如果每句話,包括馬克思
的話,都要照搬,那就不得了。”
從毛澤東的這些講話中,可以看出他對赫魯曉夫政策措施,正在觀其行,見其效,為了維持中蘇友好關係而沒有公
開點名批評。但他提醒全黨同志注意蘇聯人的做法,要多加分析,不能盲從。
毛澤東向蘇聯打招呼,不希望有隆重的接待儀式,也是從中蘇關係不同於 50 年代初這一角度出發的。毛澤東已經
預感到赫魯曉夫一系列的自作主張、貿然行動定會給國際共產主義運動與中蘇關係帶來危害。毛澤東希望兩國關係降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