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增援,又打了敗仗。副將張文德率部拼死固守,清廷任命他為貴州鎮遠鎮總兵,仍然留守鎮江。
清廷下旨,催促湘軍增援鎮江。
李秀成率部向東挺進,大有攻擊松江和上海的趨勢。江蘇巡撫薛煥向清廷告急。大臣們提出讓曾國荃率領在湖南新募的六千名勇丁駐防安慶,把上一年攻克安慶得勝的八千名湘軍勇丁換下來,派去增援上海,謀取蘇州和常州。清廷多次給身在安慶的曾國藩寄來上諭,向他垂詢,並屢次下詔催促出兵。
曾國藩有不同的看法,上奏說,現在江蘇和浙江的太平軍兵力太多,佔地太廣,必須等到都興阿的部隊肅清了江北,湘軍沒有後顧之憂,才能會合上下游的兵力,分兵幾路,攻取長江南岸,才不至於凌亂無序。
他認為,曾國荃招募的新軍,應該用於攻打巢縣與和州,與鎮江和揚州的各路部隊聯通一氣,還要鞏固上游無為和巢縣這方面的防禦,因此不便遠赴上海,否則就會顧此失彼。
當然,上海是軍餉的來源,關係也很重大,惟有聯絡洋人,協力防守。太平軍在江蘇和浙江聲勢浩大,佔盡了富庶的地區,廣收清軍投降計程車卒,財力增加到五倍,兵力增加到十倍。湘軍只能謹慎地圖謀進取,否則不但蘇州和浙江難以攻克,就連安徽南部和江西的地盤,也會被太平軍擠佔,結果是欲速而不達。
清廷同意曾國藩的意見。
225
李秀成的幾十萬大軍迅速東進,從奉賢攻擊吳淞口,向上海推進。法國軍艦開炮轟擊。太平軍退守天馬山的陳坊橋,李恆嵩率部攻破太平軍的壁壘,太平軍撤到青浦。浦東的太平軍主力佔據高橋,控制了清軍要害。華爾邀約英國兵和法國兵在海濱排列陣勢,自己率領美國人白齊文的部隊攻擊高橋,將太平軍的壁壘全部搗平,消除了太平軍對上海的威脅。
華爾和白齊文願意改穿中國服裝,隸屬清廷,清廷下詔獎勵,賞四品頂戴花翎。
清廷授予曾國藩協辦大學士銜,曾國荃則出任浙江按察使。
曾國藩寫信與曾國荃商量,問他是否願意率部去增援上海。曾國荃回答說,松江和上海的財富和稅收甲天下,很容易籌集軍餉。但是太平軍的老巢在金陵,如果湘軍猛攻金陵,他們一定會竭盡全力援救,而後湘軍就可以去打蘇州和杭州了。他還說,他願意承擔最艱難的任務。
1862年,同治元年(3)
曾國藩認為曾國荃的謀略可嘉,便把攻打天京的任務交給他,而向清廷推薦福建延建邵遺缺道李鴻章,說這個安徽人熟悉軍事,可以將一省的治理託付給他,令他與總兵黃翼升統領水師和陸師東征。清廷准奏。
李鴻章在1852年跟隨侍郎呂賢基在安徽團練勇丁,由於劫富濟貧,遭到指責。呂賢基死後,他在巡撫福濟營中效力,鬱郁不得志。後來參贊曾國藩的軍幕,做些秘書工作,沒有領兵。現在清廷同意將李鴻章委以重任,曾國藩便讓他從湘軍中挑選良將程學啟和郭松林等人,率領六營兵力,又讓知府李元華所率領的安徽清軍增募淮勇,組建五營兵力。
兩淮地區,民風強悍,尤其是皖中腹地,清軍、太平軍、捻軍和綠林軍交叉駐紮,民間紛紛結寨自保圖存。廬州地區的團練武裝,以合肥西鄉周公山、紫蓬山和大潛山地區的張樹聲與張樹珊、周盛波與周盛傳和劉銘傳三股勢力最大,百里之內,互為聲援。
上一年夏天,西鄉團練頭目得知曾國藩就任兩江總督,李鴻章在幕中主持機要,就公推張樹聲向李鴻章和曾國藩上了一道稟帖,洞陳安徽形勢,並表示了願意投效的決心。曾國藩閱後大為賞識,親筆批示“獨立江北,真祖生也”。由於廬州團練的這些基礎和李鴻章在當地的各種關係,淮軍的組建和招募十分順利。
李鴻章首先透過張樹聲招募了合肥西鄉三山諸部團練。接著,又透過前來安慶拜訪的廬江進士劉秉璋與駐紮三河的廬江團練頭目潘鼎新和吳長慶建立聯絡。潘劉二人自幼同學,又同為李鴻章父親李文安的門生,吳長慶的亡父吳廷香也與李文安有舊交,自然一呼而應。
於是,曾國藩將募集的五營淮軍,分別交由劉銘傳、潘鼎新、張樹聲、韓正國和滕嗣武率領。
淮軍就此興起,準備乘輪船東下。
曾國藩同時上疏討論浙江的軍務。他說,太平軍已經佔領杭州,左宗棠打算從徽州進攻嚴州,一旦攻取了這座城市,向北可以扼住杭州的咽喉,向南可以作為衢州的屏障。但是,左宗棠的部隊必須攻克開化、遂安等城,才能打通前往嚴州的道路。必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