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1)
職場中的挫折,大約只有10%可以歸結為個人不可控制的環境因素。其餘90%都源於我們自身的不足。這些不足歸納起來有兩個方面,一是不懂得職場的規律,企圖運用錯誤的觀念與方法獲得成功;二是缺乏成熟的人格以及成熟的為人處世之道。
不懂得規律卻努力奮鬥的人,無異於向風車發起衝刺的堂吉訶德,其勇可嘉,其情可憫,然而結局一定不會好。掌握並能利用戰爭規律的將領,必然會在戰場上打敗那些不懂得戰爭規律只憑血勇之氣蠻幹的鬥士。而掌握並能利用職場規律的人,也必然會在職場上超越那些不懂得職場規律只會埋頭苦幹的人。
不懂得職場規律,首先反映在相信那些似是而非的職場觀念上。觀念不正確,所有的奮鬥就是建立在錯覺之上,你的評估與判斷就會失真。抱著似是而非的觀念奮鬥的人非常多,所以,大多數人的事業並不成功。
例如,很多人已經知道,不能坐等伯樂來相馬,而應該“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為了證明自己是匹好馬,這些人勤奮工作,結果變成了一頭低頭拉車的老黃牛,好事總落不到自己頭上。問題出在哪裡呢?因為觀念不對。伯樂相馬及其衍生出的所有故事,無論是三顧茅廬也好,“相馬不如賽馬”也好,都基於一個前提:你是人才。然而職場的現實則是:你是不是“人才”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有用”。
一般人的觀念中,“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馬比騾子好,馬是人才。然而,論短途衝刺,馬的確比騾子強,若論負重涉遠,騾子卻強過馬。所以是不是人才,要看用在什麼場合。現實的邏輯正是如此:誰此時此刻有用,誰就是人才;反之,就算他有天大的本事,只要此時此刻無用,他也不是人才。例如韓信,為劉邦打天下的時候,他是人才,舉世無雙的專業人才,所以蕭何月下要追他,劉邦一晤而拜大將,因為他有用,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漢朝建立,他反而成為新王朝的潛在威脅,老闆必欲除之而後快的專政物件。難道是他的能力下降了嗎?難道他不是人才了嗎?都不是,只因為他沒有用了。
又如,近年來很多人學習“成功學”,所謂的成功學大師們宣稱,只要苦行僧式地實踐他們發現的“成功秘訣”,就一定能成功,而如果你不幸無論怎樣苦行“成功秘訣”卻仍未成功,則一定是你在某些地方做得還不夠,你還需要更苦更嚴格。在這種論調下,很多人天天早上對著鏡子喊得聲嘶力竭,卻絲毫不能改變處境。問題出在哪裡?因為觀念不對。
成功學大師們所宣稱的“只要如何如何,就一定能成功”,在邏輯學上講,叫成功的充分條件。而事實上,成功只有必要條件,沒有充分條件。成功的過程,好比是遊戲闖關,每一關都會淘汰一些不合格者,最終,可能一個也沒剩下,而如果剩下了,就是“剩者為王”。所有的自我修煉,都只能提高成功的機率,但並不能保證成功。
又如,很多書籍提倡創新,很多企業也提倡創新,所以很多職場中人都希望運用創新,既為企業謀利,也為自己謀得更好的發展。但現實是許多人提出自以為大有利於企業發展的妙計,卻得不到老闆認可,甚至有可能會被視為不務正業。問題出在哪裡?因為觀念不對。老洛克菲勒在一百多年前就說過:好的想法一毛錢一打,能夠實現這些想法的人才是無價的。
自序(2)
又如,職場上願意付出的人很多,敢於要求回報的人卻很少。有的人覺得自己應該不用去要,他們相信努力代表一切,勞苦自然功高,沒有必要再畫蛇添足多作表示。有的人認為開口去要,未免顯出貪心。還有人相信,開口去要的人剛開始或能得逞,久了難保不會惡名在身,太貪心會自食惡果。事實上,這個世界雖然會有“是你的就是你的,跑也跑不掉”的事情,但在利益面前,更多則是“會哭的孩子有奶吃,不會哭的孩子要餓死”。
又如,大家都知道“細節決定成敗”,卻不知道並不是所有的細節都決定成敗,更不知道到底什麼樣的細節才決定成敗,更談不上如何避免會導致失敗的細節。
職場上似是而非的觀念實在太多,這裡無法一一列舉,如果不破除這些虛幻的東西,不可能不走彎路。所以,本書中我花了不少篇章,詳細指出常見的錯誤觀念,並指出隱藏在職場之中,表面之下的真實法則。
對職場規律的認知錯誤,還導致我們經常用不正確的方法奮鬥。方法就是工具,方法不正確,就好比拿著鋼針去砍樹,就算你把樹弄倒了,也必然比那些拿著斧子砍樹的人慢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