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部分

理由之一。

唐玄宗惱了,他揭張九齡的短:你認為牛仙客出身卑微,那你呢,你有啥高貴出身啊?要知道,張九齡的嶺南出身一直是他的短板,那時嶺南被視為不開化地區,所以嶺南人被視為南蠻,所以這等於是說你出身也不咋的,不也當宰相了?

張九齡說是的,臣出身於邊疆,還不比牛仙客是中華人士,那時中華就是中原的意思。但是臣還是要堅持原則。唐玄宗無可奈何。李林甫卻對皇帝說,皇帝要用人就用,用誰都行,你別聽他的。

您注意到沒有,李林甫這幾件事充分體現出他的技巧,那就是總在強調皇帝應該乾綱獨斷,想幹啥就幹啥,張九齡他們就是外人,您不必聽他的。你看多狡猾,一方面討了玄宗的歡心,另一方面離間玄宗和張九齡的關係。這一招奏效了。咱們來分析一下唐玄宗的心理。

首先,倦政導致離賢。張九齡當宰相日久,而且此人很嚴肅,總是堅持原則,這種人對國家有益,但對於皇帝來說,尤其對於已經逐漸倦怠、沉溺於感官享樂的唐玄宗來說足夠討厭。

其次,警惕相權坐大。張九齡的勢力在唐玄宗眼裡足夠大。他當了多年宰相,又有很多支持者,按今天話來講就是有很多粉絲。相權與皇權天然就有矛盾,皇帝是不喜歡強勢宰相的。在牛仙客事件中,玄宗曾經對張九齡說過這麼一番話:“事總由卿?”(《舊唐書李林甫傳》)所有事都得聽你的嗎?這話很重了,完全展示了唐玄宗對張九齡的厭煩,而且我相信,這就是李林甫反覆灌輸的結果,他一直灌輸的就是皇帝應該不聽宰相的,應該大權獨攬,就是這麼個觀念嘛。

從這幾個事件可以看到,張九齡正在逐漸失去皇帝的信任,但是他沒有放棄與李林甫、武惠妃等人的鬥爭,他在任期間,三皇子暫時無事,可以說就是他奮戰的結果。但是很明顯,張九齡已經逐漸無法支撐了。最後他終於被擊垮了。

這個事還是和李林甫、牛仙客有關。開元二十五年(737)四月,監察御史周子諒彈劾牛仙客,說他不是個當宰相的材料,而且還引用了讖緯之書。這讓玄宗無比惱怒,因為讖緯之書常說些什麼王朝興替,改朝換代的事情,皇帝不愛聽。按理說唐代的御史有特權,言而無罪,說什麼話都可以,但是這次不一樣了,唐玄宗命令將周子諒按倒在殿堂之上,然後狠狠打了一頓杖子。就這還不算完,又把他流放到外地,結果周子諒走出長安沒多遠就死了。皇帝如此暴怒,除了周子諒引用讖緯之書之外,可能還有個原因,就是在牛仙客拜相這個事情上皇帝已經跟張九齡等人撕破臉皮了,正惱火呢,你又插了一槓子,所以一股子邪火都衝著周子諒來了。

而李林甫則及時把握住了這個機會,他提醒唐玄宗,不要忘了周子諒當上監察御史是誰推薦的,就是張九齡啊。皇帝大怒,於是以張九齡推薦人才有誤為由,讓他負連帶責任,將張九齡貶為荊州長史。一代名相就此告別核心政治舞臺。

張九齡的去職被視作是唐朝由盛轉衰的先聲,是一個標誌。勵精圖治的時代已經結束,取而代之的是以李林甫、楊國忠為代表的小人當道的時代。只是這一切當時的唐玄宗還渾然不覺,只覺得去掉了一個嚴肅礙事的老頭子,自己輕鬆了不少。殊不知他的這個決定正在把他自己和唐王朝推向深淵。

不久,張九齡去世。史書上記載說他享年六十八歲,但1960年考古部門對張九齡墓進行發掘時曾發現一塊《陰堂志銘》,上面明確記載張九齡去世於開元二十八年五月,享年六十三歲。

張九齡去職後,唐玄宗又開始思念他了,畢竟張九齡的行政能力、氣質風度都無人可比,他離開了讓玄宗很不習慣。所以後來推薦人才,唐玄宗經常追問一句話:“風度得如九齡否?”(《舊唐書張九齡傳》)氣質風度比張九齡如何呀?從宋朝開始張九齡的家鄉韶關一直有一座風度樓,就是紀念張九齡的,樓名就從唐玄宗這句話來的。

當安史之亂爆發之後,整個國家陷入動亂之中,唐玄宗被迫出逃。路上還發生了馬嵬坡兵變。楊國忠、楊貴妃死於非命。當玄宗登上高山,回望長安的時候,他不禁痛哭流涕,此時的他心中最思念的人是誰呢?不是楊貴妃,而是張九齡。他對高力士等人說:“吾取張九齡之言,不至於此。”(《唐語林》)當年我若聽了張九齡的話,殺了安祿山,也就沒今天的禍患了。於是他派遣使者前往韶關,祭奠張九齡。

唐人有句話是這麼說的:“世謂祿山反,為治亂分時。臣謂罷張九齡,相林甫,則治亂固已分矣。”(《新唐書崔群傳》)說實話,將天下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