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遠的,但功績卻時常傳來,並不是悄沒聲息的。如此一來,時間和距離產生美感,貞文帝已經在心中對黎池完成了美化過程。
一句‘幾年過去了,你依舊還是那個黎和周‘,可見一般。
“雖和周你隔上個半年,就上奏一封奏摺。但那都是嚴肅的正事,朕也盡都知曉了,可不知有甚趣事,可說來一聽?”
黎池現在還拿不準,在這兩年多時間裡,皇帝是否變了性情,此時是否是真想聽逗樂的事?
既然已大概能確定,皇帝似乎對他還存有幾分滿意,那仗著這一點,就摻和著回答。既然今天主要目的是述職,雖皇帝似乎是想聽趣事,但正事也是要說的。
於是,黎池將發現土豆、紅薯、玉米和棉花的前後,以及建造商貿司時的三兩事情,用輕鬆趣味的語言和風格講了出來。
如此,既滿足了皇帝想聽趣事的要求,又拐彎抹角地彙報了公務。
“籌建南海商貿司的大多事情,都是依照計劃行事,唯需認真和仔細罷了,倒無甚趣事。不過也還有幾樁事,如今想起來也算是趣事了……”
之後,黎池就將土豆、紅薯、玉米和棉花發現前後,以及種植的事情,當成趣事講了出來。
“……如今想來,真是如有神助、天佑大燕,又蒙陛下聖佑,才得了這幾樣飽腹之糧。”
黎池講述完之後,結尾的這句話,原本不過就是照例恭維一波罷了。這一句話,就跟‘噫籲嗚呼‘這樣的語氣助詞一樣,雖起了作用,卻並無多大實意。
然而,看皇帝的神情,竟……好似是當了真?
貞文帝彷彿深以為然的樣子,“和周你、朕以及大燕,確實是如有神助,煤炭鍛尖兵利刃,水泥築江河堤壩,海外豐產糧食飽百姓之腹,還有和周所說棉花,可免百姓冬季寒凍之苦。這些種種,又何嘗不是如有神助呢?”
聞言,黎池心中猛地一震!!莫不是自己哪裡露出了端倪,以致讓皇帝疑心自己的來歷?!
不,應該不至於。
因透過驛站書信往來,保密安全不能保證,所以儉王趙儉每次通訊用詞都很謹慎。但一旦回憶儉王上一封書信的部分內容,再結合一下皇帝當下的情況……
一、大病一場,或許已在生死關頭走了一遭。二、年逾五十,已是晚年。三、認同‘如有神助‘之說。
皇帝現在,或許是在迷信?但又沒有聽到皇帝沉迷修煉仙丹,追求長生不老的傳言,據說還很勤政?
此時黎池與眾多經年老臣的想法竟對上了,所幸皇帝應該沒有沉迷修仙,沒有亂吃仙丹。
“雖因臣之願望過於宏大,從而有些羞於啟齒,但臣之所願,確實是願天下平民百姓能吃飽穿暖。如今有了高產糧食,有了棉花,就有了讓百姓吃飽穿暖的可能,這前景過於美好,若讓臣相信有神靈庇佑,臣也是相信的。”
既然皇帝似乎相信有神靈襄助,黎池也不吝嗇似是而非地附和兩句。
黎池所說願望,算是他此生的政治理想,是他的真心之言。有人想當俠義大俠、救世英雄,而黎池穿越這個落後時代之後,他的政治理想就是讓百姓吃飽穿暖,格外大公無私。
大公、大義,並不就等於虛偽,讓平民百姓吃飽穿暖,確實是黎池的政治理想。當然地,黎池也確有利己的一面,他的職業理想是位極人臣。
貞文帝人老成精,並未老眼昏花,他未從黎池的言語、神情和姿態之中,看出一絲一毫的虛偽。
因此貞文帝斷定,黎池所說,確實是他的肺腑之言。
和周這人,果然是一個純粹的人。
“讓天下百姓吃飽穿暖,亦是朕為帝的畢生心願。”
第176章
貞文帝這位皇帝,與庸君、昏君抑或暴君,是扯不上關係的。
總的來說,貞文帝尚算性情寬厚、善納良言、能幹實事,聖君或許算不上,但若說他是一位明君,大多臣民那都是認同的。
一位明君,心中自有他的抱負。
‘讓天下百姓吃飽穿暖,亦是朕為帝的畢生所願。‘
這願望聽起來異常樸素簡單,但想要達成,卻並不簡單。有可能窮極一生,也無法達成。
貞文帝依舊眼明心亮,不慣自欺欺人,是知曉自己的身體狀況的。“和周,你或許還能看見這宏願實現的一天,但朕……卻怕是不能了。”
黎池只覺心中一哽,覺著有點堵、又有些酸,眼前這位皇帝,對自己這個臣子是極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