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部分

刊是《文藝》,沈從文等主編,多登創作,經常寫稿的有朱自清、俞平伯、周作人、冰心、老舍、沈從文等。這個副刊,也是他很喜歡讀的。

他讀的雜誌有《小說月報》、《現代》、《北斗》、《文學月報》等文藝性刊物,也有《東方雜誌》、《新中華》、《讀書雜誌》、《中學生》等綜合性雜誌。當時《讀書雜誌》正討論中國社會史問題,引起了他的關注和興趣。此外,他也讀《申報月刊》和《大公報》出版的《國聞週報》。

以上便是孫犁在中學時期的讀書狀況。人們可以看到,在“五四”以後,我國出版界確實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各種新的書刊潮水般湧向全國大小城市(甚至還有鄉鎮),選擇著那些頭腦敏感的青年。就孫犁來說,這裡介紹的主要是他的課外讀書活動,惟其如此,也就更可以看出他的選擇性,——在時代的作用下,書和讀者從來都是一個“雙向選擇”過程。因此,孫犁這樣總結著他在育德中學時的讀書生活:無論是桃花也好,早霞也好,它都要迎接四面八方襲來的風雨。個人的愛好,都要受時代的影響與推動。我初中畢業的那一年,“九·一八”事變發生;第二年,“一·二八”事變發生。在這幾年中,我們的民族危機,嚴重到了一觸即發的程度。保定地處北方,首先經受時代風雲的衝擊。報刊雜誌、書店陳列的書籍,都反映著這種風雲。……①這樣,很快就把他先前愛好的那些南唐詞、《西廂記》“衝掃得乾乾淨淨”。雖是“生吞活剝”,他也覺得還是那些社會科學著作,能夠給他解決一些當前現實中令他苦惱的問題。這就是為什麼他在“啃”那些馬克思主義的大著作——如《費爾巴哈論》等時,要用蠅頭小楷,記下一本又一本的筆記了,而這時,他還只是一個未滿二十歲的高中學生。

早熟

育德中學有一個鉛印刊物,名稱就叫《育德月刊》,它的文藝欄經常刊登學生的習作。孫犁的作品變成鉛字,是從這個刊物開始的,那時,他還是一個初中學生。關於這層文字因緣,還得提起他當時的國文老師謝採江先生。

謝先生是海音社的詩人,他出版的詩集有袖珍月曆那樣大,這證明他是“五四”以後的新派人物:……但他教課,卻喜歡講一些中國古代的東西。

另一個特別的地方,是他從預備室走出來,除去眼睛總是望著天空,就是挾著一大堆參考書。到了課室,把參考書放在教桌上,也很少看他檢閱,下課時又照樣搬走,直到現在,我也沒想通他這是所為何來。

每次發作文卷子的時候,如果誰的作文簿中間,夾著幾張那種特大的稿紙,就是說明誰的作業要被他推薦給月刊發表了,同學們都特別重視這一點。

那種稿紙足足有現在的《參考訊息》那樣大,我想是因為當時的排字技術低,稿紙的規格必須符合刊物實際的格式。

在初中幾年間,我有幸在這種大稿紙上抄寫過自己的作文,然後使它變為鉛字印成的東西。高中時反而不能,大概是因為換了老師的緣故吧。①他在那上面究竟登了些什麼呢?據他在1980年秋天答《文藝報》記者問時說:“我寫的第一篇小說,發表在保定育德中學的校刊《育德月刊》上,時間大概是1929年。那確實是一篇小說,因為這個月刊的文藝編輯是我的國文老師謝採江先生,他對文體要求很嚴,記得一次他獎許我另一篇作文,我問他是否可以發表,他說月刊上只登短篇小說,這一篇是散文,不好用。但是那篇小說的題目我忘記了,內容記得是寫一家盲人的不幸。我的作品,從同情和憐憫開始,這是值得自己紀念的。第二篇發表的是寫一個女戲子的小說,也是寫她的不幸的。”②

這些作品多已散佚,讀者不容易看到了。令人高興的是,前幾年居然由北京師範大學一分校中文系青年教師傅桂祿,從茫茫書海中找到了兩篇。為使讀者一飽眼福,略做介紹如下:

其中一篇的題目是《孝嗎?》,發表於1930年出版的《育德月刊》二卷五期。它寫了這樣一個故事:朝鮮青年秋影,要領導一次群眾示威,但是恰逢慈母病臥不起,危在旦夕。面對家、國矛盾,秋影未免臨事躑躅,舉棋不定。正在這時,這位深曉大義的母親,卻忍受病痛,勉勵愛子以全國同胞的生死為重,去領導這次示威,否則,那就真正陷於“不孝”了。秋影聞此,自然痛苦非常。不料老人一語才罷,竟自含笑而逝,秋影也滿懷激憤,“拿起手槍,走到戰場”。另一篇的題目是《棄兒》,載同卷《育德月刊》九、十兩期。它寫一個寒風凜冽的早晨,某村外的一個葦坑內聚集著一大群男女,正在看一個被拋棄的凍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