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得之,憂、勞、氣則本於七情。”是從病因角度對癭病進行了分類。《三因極一病證方論·癭瘤證治》提出癭病可分為石癭、肉癭、筋癭、血癭、氣癭。《本草綱目》明確指出黃藥子有“涼血降火,消癭解毒”的功效。《外科正宗·癭瘤論》指出癭瘤主要由氣、痰、瘀壅結而成,採用的主要治法是“行散氣血”、“行痰順氣”、“活血散堅”,該書所載的海藻玉壺湯等方,至今仍為臨床所習用。《雜病源流犀燭·頸項病源流》指出,癭又稱為癭氣、影袋,多因氣血凝滯,日久漸結而成。根據癭病的臨床表現,西醫學中的單純性甲狀腺腫、甲狀腺功能亢進症、甲狀腺炎、甲狀腺腺瘤、甲狀腺癌等均屬於本病範圍,可參考本節內容進行辨證治療。
【病因病機】
情志內傷使肝氣失於條達,氣機鬱滯,則津液輸布失常,易於凝聚成痰,氣滯痰凝,壅結頸前;飲食及水土失宜影響脾胃的功能,使脾失健運,不能運化水溼,聚而生痰,還可影響氣血的正常執行,致氣滯、痰凝、血瘀壅結頸前則發為癭病。婦女的經、孕、產、乳等生理特點與肝經氣血有密切關係,素體陰虛之人與癭病有密切關係。
一、病因
1。情志內傷
忿鬱惱怒或憂愁思慮日久,肝氣失於條達,氣機鬱滯,則津液不得正常輸布,易於凝聚成痰,氣滯痰凝,壅結頸前,則形成癭病。正如《諸病源候論·癭候》說:“癭者,由憂恚氣結所生”,“動氣增患”。《重訂嚴氏濟生方·癭瘤論治》說:“夫癭瘤者,多由喜怒不節,憂思過度,而成斯疾焉。大抵人之氣血,迴圈一身,常欲無滯留之患,調攝失宜,氣凝血滯,為癭為瘤。”
2。飲食及水土失宜
飲食失調,或居住在高山地區,水土失宜,一是影響脾胃的功能,使脾失健運,不能運化水溼,聚而生痰;二是影響氣血的正常執行,致氣滯、痰凝、血瘀壅結頸前則發為癭病。《聖濟總錄》所謂的“泥癭”即由此所致。《諸病源候論·癭候》謂“飲沙水”、“諸山水黑土中出泉流”容易發生癭病。《雜病源流犀燭·頸項病源流》也說:“西北方依山聚澗之民,食溪谷之水,受冷毒之氣,其間婦女,往往生結囊如癭。”均說明癭病的發生與水土因素有密切關係。
3。體質因素
婦女以肝為先天,婦女的經、孕、產、乳等生理特點與肝經氣血有密切關係,遇有情志、飲食等致病因素,常引起氣鬱痰結、氣滯血瘀及肝鬱化火等病理變化,故女性易患癭病。另外,素體陰虛之人,痰氣鬱滯之後易於化火,更加傷陰,常使病機複雜,病程纏綿難愈。
二、病機
氣滯、痰凝、血瘀壅結頸前是癭病的基本病機。本病初期多為氣機鬱滯,津凝痰聚,痰氣搏結頸前,日久則可引起血脈瘀阻,進而氣、痰、瘀三者合而為患。
本病的病變部位主要在肝脾,與心有關。肝鬱則氣滯,脾傷則氣結,氣滯則津停,脾虛則釀生痰溼,痰氣交阻,血行不暢,則氣、血、痰壅結而成癭病。癭病日久,在損傷肝陰的同時,也會傷及心陰,出現心悸、煩躁、脈數等症。
本病的病理性質以實證居多,久病由實致虛,可見氣虛、陰虛等虛候或虛實夾雜之候。在本病的病變過程中,常發生病機轉化。如痰氣鬱結Et久可化火,形成肝火亢盛證;火熱內盛,耗傷陰津,導致陰虛火旺之候,其中以心肝陰虛最為常見;氣滯或痰氣鬱結日久,則深入血分,血液執行不暢,形成痰結血瘀之候。重症患者則陰虛火旺的各種症狀常隨病程的延長而加重,當出現煩躁不安、譫妄神昏、高熱、大汗、脈疾等症狀時,為病情危重的表現。若腫塊在短期內迅速增大,質地堅硬,結節高低不平者,可能惡變,預後不佳。
【診查要點】
一、診斷依據
1。以頸前喉結兩旁結塊腫大為臨床特徵,可隨吞嚥動作而上下移動。初作可如櫻桃或指頭大小,一般生長緩慢。大小不一,大者可如囊如袋,觸之多柔軟、光滑,病程日久則質地較硬,或可捫及結節。
2。多發於女性,常有飲食不節、情志不舒的病史,或發病有一定的地域性。
3。早期多無明顯的伴隨症狀,發生陰虛火旺的病機轉化時,可見低熱、多汗、心悸、眼突、手抖、多食易飢、面赤、脈數等表現。
二、病證鑑別
1。癭病與瘰癧
癭病與瘰癧均可在頸項部出現腫塊,但二者的具體部位及腫塊的性狀不同。癭病腫塊在頸部正前方,腫塊一般較大。瘰癧的病變部位在頸項的兩